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立法會否決政改後,民主運動面臨三大挑戰。
繼毛澤東後,習近平同樣把權力集於一身,嚴打異見人士、維權律師及民間組織,向全球展示獨裁專政一國之君的架勢。中共某程度擔憂香港一旦有真普選,會威脅一黨專政,因此,除了堅決只給香港違反《基本法》的假普選,下個戰場是要在來屆區議會及立法會選舉重挫泛民,一鋪清袋。
中央擁巨大人力物力,擅長組織,在港長年深入社區和社會組織,建立根基。反觀泛民政黨,主要通過傳媒和遊行示威方式提高支持,根基較淺,而撐民主的民間組織實力亦大多薄弱,這是首個挑戰。
其二,台灣和南韓經歷屠殺及數十年獨裁統治,南非曾有種族歧視,人權遭踐踏,「阿拉伯之春」部分源於廣泛的貧窮,上述地方都曾絕地反擊,追求民主。香港沒有前述經歷,雖然貧富懸殊,亦是富裕之地。 按世銀2013年數據,港人人均收入以購買力計算,高踞全球第10位(註一)。 不少市民追求和諧、繁榮、安定,包括中產人士,不想香港出亂子,無準備為民主運動作很大犧牲。政改方案分明是假普選,但始終是支持「袋住先」的民意領先,直到最後關頭京官承認方案「長期有效」,支持和反對「袋住先」的民意才近乎打平,可見較多港人暫時對爭取民主的堅持有限,遑論作出重大犧牲。
其三,黃之鋒說時間有利撐民主的香港年輕人,鬥長命一定贏。現實是每年有5.5萬人從大陸移居香港,20年便是110萬。中大有研究發現新移民相較在港出生市民,投票傾向較親建制派,加上超過80萬港人持外國護照,一旦社會動盪,部分會離港。雨傘運動結束不久,一項民調顯示三成三自稱民主派的市民考慮移民。兩類人口此消彼長,是一大隱憂, 更遑論中央可給予親信重要崗位,掌控資源和實權。
認識三大挑戰後有何出路?
首先,港人不要妄自菲薄。雨傘運動79日,警方無發射橡膠子彈,沒有1989年天安門式清場,一種說法是六四這筆債未清,中央不想揹新債,我認為不是一個充分理由,另一理由是因為大陸需要香港。
香港人長期被洗腦,形成的觀念是沒大陸關照,港人生存不了。其實,香港人往往忽視本身議價能力。
大陸需要香港的金融中心
香港佔國內生產總值與1997年相比儘管縮了水,但中國要成為一高收入國家,它必須開放金融業,而香港是這個金融自由化的不可缺少渠道。大陸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香港角色在全球重要性排行第一,遠遠拋離倫敦和新加坡;在長期建立的法治公正、透明的法院保護下,香港成為中資公司集資最重要基地:2012年至2014年下半年,中國企業在香港發行股票籌集了430億美元,比整個大陸籌集的250億美元更多;事實上,恒生指數成分股超過一半是中資公司,在去年下半年涉及接近12萬億港元(註二);深港通幫助大陸調動資金,最受惠不是香港,是大陸;此外,香港作為亞太區財富管理中心的重要性有增無減。正如《經濟學人》所言,中國從香港這世界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地位大大受益(註三)。
中國面臨經濟危機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Michael Spence去年在《紐約時報》坦言對中國經濟非常擔憂,這個低收入國家急速變成中收入,然後無力拉上去,其中一重大障礙是國企改革一拖再拖,嚴重阻礙中國經濟轉型。美國前財長保爾森今年6月在《金融時報》亦提出類似警告。
過去一年不少傳媒報道,資金流出大陸比流入多,原因是工資上漲,工廠倒閉,單靠內部消費又未能取代依賴出口的經濟模式,中國面臨的經濟危機比以前大很多。歷史為證,當專制政體面臨嚴重和持續的經濟危機,有利促成自由化和民主化。
被動等待中國政改,非推進本港民主良方。按近期跨國研究,強化民間組織、獨立傳媒以及動員群眾參與非暴力抗爭,對實現民主起關鍵作用(註四)。
強化民間組織 民主理念遍地開花
短中期而言,民主運動參與者有必要強化民間組織,在社區深耕細作,把民主理念遍地開花, 動員市民積極參與社區政治,包括區議會、立法會、村代表選舉、業主立案法團和學校家教會等地方組織,重建民主運動社區基地。
九七以來,按照《經濟學人》,香港在官商勾結指標,連續兩次升上世界首位;而貧富懸殊,亦早在數年前在發達社會(OECD)行列中排名第一;在官商勾結嚴峻、立法會被工商界主導的功能組別影響下,社會利益得不到合理的分配,政府政策偏袒大財團。泛民政黨和民間組織,要努力指出愈趨獨裁的本港政制死穴:沒有民主,哪有民生。
雨傘運動,按中大統計,獲得約120萬人實質支持和參與,加上超過三成多的全港成年人在態度上支持,在中央赤裸違反基本法,收緊對香港控制下,如何有效利用民心,變成實質資源,捍衛香港自由,追求民主,是民主運動一大考驗。例如,在街頭派單張,接觸層面十分有限。有人在臉書呼籲網友,自行印刷支持真普選的單張,放入所居大廈各戶信箱。資源匱乏,反而激發創意。
近來十多個新興專業團體為政改發聲,是久違的驚喜。但願不是曇花一現,而是可持續發展,影響行業內外民心。世界各地經驗證明,中產對民主的持續支持,影響人權能否受到保障,民主化能否成功。
強化獨立傳媒
2003年反23條、2012年反國教兩場成功社運共通點是公民教育,具公信力的核心組織不停接受媒體訪問,反駁政府宣傳,吸引市民支持和參與。爭取真普選,同樣需要如此聚焦。可以做的工作,還有積極推動在學校和社團講解民主,鼓勵年輕人登記為選民,支持撐真普選候選人當選,保持議會內抗爭力量。
按無國界記者的報告,香港新聞自由排名由2002年全球第18位下降至2015年第70位。新聞自由倒退,原因是政府收緊資訊發放及阻礙傳媒採訪,業界自我審查,及內地/中聯辦政治干預。親政府的免費報章和電視台,亦對市民尤其基層人士長期洗腦。哈佛大學教授Norris研究所得,新聞自由愈低,貪污愈差、行政機構效率愈低、政治愈不穩定、法治愈難有效施行,經濟發展水平亦愈低(註五)。 市民支持敢說真話、撐普世價值和民主化的非牟利新聞網站,例如《立場新聞》、《852郵報》,對香港發展極重要。
非暴力抗爭 守護核心價值
本地親北京書店冷待甚至杯葛支持雨傘運動的書,社會反應冷淡,溫和政見的港大陳文敏被阻撓出任副校長,校內或外界支援看來有限,似乎港人對不公義逐漸麻木,習非成是。實在有必要重拾守護核心價值的寸土必爭心態,面對強權,不進則退。
世界各地成功的民主運動離不開3個元素:團結、組織、策略。勇武與暴力,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可以擦邊球,勇武抗爭,但堅守非暴力,才能爭取社會同情,民主運動需要領袖,更需要群眾支持。
註一: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PCAP.PP.CD?order=wbapi_data_value_2013+wbapi_data_value+wbapi_data_value-last&sort=desc
註二:http://dailysignal.com/2014/10/02/crackdown-hong-kong-signal-end-chinas-economic-miracle/
註三:http://www.economist.com/blogs/economist-explains/2014/09/economist-explains-22
註四:Stoner, Kathryn and McFaul, Michael. Transitions to Democracy: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3.
註五:http://hdr.undp.org/sites/default/files/norris-zinnbauer_2002.pdf
作者是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繼毛澤東後,習近平同樣把權力集於一身,嚴打異見人士、維權律師及民間組織,向全球展示獨裁專政一國之君的架勢。中共某程度擔憂香港一旦有真普選,會威脅一黨專政,因此,除了堅決只給香港違反《基本法》的假普選,下個戰場是要在來屆區議會及立法會選舉重挫泛民,一鋪清袋。
中央擁巨大人力物力,擅長組織,在港長年深入社區和社會組織,建立根基。反觀泛民政黨,主要通過傳媒和遊行示威方式提高支持,根基較淺,而撐民主的民間組織實力亦大多薄弱,這是首個挑戰。
其二,台灣和南韓經歷屠殺及數十年獨裁統治,南非曾有種族歧視,人權遭踐踏,「阿拉伯之春」部分源於廣泛的貧窮,上述地方都曾絕地反擊,追求民主。香港沒有前述經歷,雖然貧富懸殊,亦是富裕之地。 按世銀2013年數據,港人人均收入以購買力計算,高踞全球第10位(註一)。 不少市民追求和諧、繁榮、安定,包括中產人士,不想香港出亂子,無準備為民主運動作很大犧牲。政改方案分明是假普選,但始終是支持「袋住先」的民意領先,直到最後關頭京官承認方案「長期有效」,支持和反對「袋住先」的民意才近乎打平,可見較多港人暫時對爭取民主的堅持有限,遑論作出重大犧牲。
其三,黃之鋒說時間有利撐民主的香港年輕人,鬥長命一定贏。現實是每年有5.5萬人從大陸移居香港,20年便是110萬。中大有研究發現新移民相較在港出生市民,投票傾向較親建制派,加上超過80萬港人持外國護照,一旦社會動盪,部分會離港。雨傘運動結束不久,一項民調顯示三成三自稱民主派的市民考慮移民。兩類人口此消彼長,是一大隱憂, 更遑論中央可給予親信重要崗位,掌控資源和實權。
認識三大挑戰後有何出路?
首先,港人不要妄自菲薄。雨傘運動79日,警方無發射橡膠子彈,沒有1989年天安門式清場,一種說法是六四這筆債未清,中央不想揹新債,我認為不是一個充分理由,另一理由是因為大陸需要香港。
香港人長期被洗腦,形成的觀念是沒大陸關照,港人生存不了。其實,香港人往往忽視本身議價能力。
大陸需要香港的金融中心
香港佔國內生產總值與1997年相比儘管縮了水,但中國要成為一高收入國家,它必須開放金融業,而香港是這個金融自由化的不可缺少渠道。大陸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香港角色在全球重要性排行第一,遠遠拋離倫敦和新加坡;在長期建立的法治公正、透明的法院保護下,香港成為中資公司集資最重要基地:2012年至2014年下半年,中國企業在香港發行股票籌集了430億美元,比整個大陸籌集的250億美元更多;事實上,恒生指數成分股超過一半是中資公司,在去年下半年涉及接近12萬億港元(註二);深港通幫助大陸調動資金,最受惠不是香港,是大陸;此外,香港作為亞太區財富管理中心的重要性有增無減。正如《經濟學人》所言,中國從香港這世界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地位大大受益(註三)。
中國面臨經濟危機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Michael Spence去年在《紐約時報》坦言對中國經濟非常擔憂,這個低收入國家急速變成中收入,然後無力拉上去,其中一重大障礙是國企改革一拖再拖,嚴重阻礙中國經濟轉型。美國前財長保爾森今年6月在《金融時報》亦提出類似警告。
過去一年不少傳媒報道,資金流出大陸比流入多,原因是工資上漲,工廠倒閉,單靠內部消費又未能取代依賴出口的經濟模式,中國面臨的經濟危機比以前大很多。歷史為證,當專制政體面臨嚴重和持續的經濟危機,有利促成自由化和民主化。
被動等待中國政改,非推進本港民主良方。按近期跨國研究,強化民間組織、獨立傳媒以及動員群眾參與非暴力抗爭,對實現民主起關鍵作用(註四)。
強化民間組織 民主理念遍地開花
短中期而言,民主運動參與者有必要強化民間組織,在社區深耕細作,把民主理念遍地開花, 動員市民積極參與社區政治,包括區議會、立法會、村代表選舉、業主立案法團和學校家教會等地方組織,重建民主運動社區基地。
九七以來,按照《經濟學人》,香港在官商勾結指標,連續兩次升上世界首位;而貧富懸殊,亦早在數年前在發達社會(OECD)行列中排名第一;在官商勾結嚴峻、立法會被工商界主導的功能組別影響下,社會利益得不到合理的分配,政府政策偏袒大財團。泛民政黨和民間組織,要努力指出愈趨獨裁的本港政制死穴:沒有民主,哪有民生。
雨傘運動,按中大統計,獲得約120萬人實質支持和參與,加上超過三成多的全港成年人在態度上支持,在中央赤裸違反基本法,收緊對香港控制下,如何有效利用民心,變成實質資源,捍衛香港自由,追求民主,是民主運動一大考驗。例如,在街頭派單張,接觸層面十分有限。有人在臉書呼籲網友,自行印刷支持真普選的單張,放入所居大廈各戶信箱。資源匱乏,反而激發創意。
近來十多個新興專業團體為政改發聲,是久違的驚喜。但願不是曇花一現,而是可持續發展,影響行業內外民心。世界各地經驗證明,中產對民主的持續支持,影響人權能否受到保障,民主化能否成功。
強化獨立傳媒
2003年反23條、2012年反國教兩場成功社運共通點是公民教育,具公信力的核心組織不停接受媒體訪問,反駁政府宣傳,吸引市民支持和參與。爭取真普選,同樣需要如此聚焦。可以做的工作,還有積極推動在學校和社團講解民主,鼓勵年輕人登記為選民,支持撐真普選候選人當選,保持議會內抗爭力量。
按無國界記者的報告,香港新聞自由排名由2002年全球第18位下降至2015年第70位。新聞自由倒退,原因是政府收緊資訊發放及阻礙傳媒採訪,業界自我審查,及內地/中聯辦政治干預。親政府的免費報章和電視台,亦對市民尤其基層人士長期洗腦。哈佛大學教授Norris研究所得,新聞自由愈低,貪污愈差、行政機構效率愈低、政治愈不穩定、法治愈難有效施行,經濟發展水平亦愈低(註五)。 市民支持敢說真話、撐普世價值和民主化的非牟利新聞網站,例如《立場新聞》、《852郵報》,對香港發展極重要。
非暴力抗爭 守護核心價值
本地親北京書店冷待甚至杯葛支持雨傘運動的書,社會反應冷淡,溫和政見的港大陳文敏被阻撓出任副校長,校內或外界支援看來有限,似乎港人對不公義逐漸麻木,習非成是。實在有必要重拾守護核心價值的寸土必爭心態,面對強權,不進則退。
世界各地成功的民主運動離不開3個元素:團結、組織、策略。勇武與暴力,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可以擦邊球,勇武抗爭,但堅守非暴力,才能爭取社會同情,民主運動需要領袖,更需要群眾支持。
註一: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PCAP.PP.CD?order=wbapi_data_value_2013+wbapi_data_value+wbapi_data_value-last&sort=desc
註二:http://dailysignal.com/2014/10/02/crackdown-hong-kong-signal-end-chinas-economic-miracle/
註三:http://www.economist.com/blogs/economist-explains/2014/09/economist-explains-22
註四:Stoner, Kathryn and McFaul, Michael. Transitions to Democracy: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3.
註五:http://hdr.undp.org/sites/default/files/norris-zinnbauer_2002.pdf
作者是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