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成為兩個小小人類的媽媽之前,我最喜歡的小動物,是貓。我愛牠們無時無刻都像一幅風景,靜止時優雅得像古埃及的貓雕像,虛張聲勢時有大貓親戚的王族氣派,捕獵時(雖然家貓的捕獵對象只是一個光點、一個紙球或者一隻壁虎,但貓依然毫無保留地使出耍家絕技)的矯健靈巧賞心悅目,但貓要是笨起來,那窩囊相的百拙千醜,也是一絕。總之,就是好看。
不過我家養了兩隻雀。還是專門跟在家工作的人作對的,喜歡喧噪的愛情鳥。
那是一年前的事了。倆口子早上偷了點時間逛公園,看到矮樹上一動不動站了三五七隻鳥,綠綠藍藍,真真好看。挨近再看,原來牠們還是幼鳥,而且呆呆的、一臉不知所措的模樣,兩三隻更乾脆閉上眼睛,打算什麼都不管,先打個盹再算。
幾個晨運客說,更早時鳥更多,原本數十隻,然後慢慢就飛散了。我們瞎猜測,這些鳥究竟是被棄養還是放生?數量這麼多,會來自某間寵物店嗎?是不是健康的鳥兒?唯一比較能確定的,是牠們橫看豎看都不像有野外求生的本事。我趨前當中一隻,牠也蠻有興趣的回望我,對於眼前的龐然大物,絲毫沒有要逃的危機感。另一隻跳到草坡上,百無聊賴的啄起地上的幼樹枝,啄一會打算飛回枝上,奈何飛來飛去飛不高,看來平日在籠裏關慣了。
忽然我想﹕「公園的野貓會很歡迎這批新來的小朋友。」然後,不禁打了個寒噤。
拯救愛情鳥 一隻都不能少
因為網絡關係,丈夫輾轉聯繫到一個很喜歡愛情鳥的群組,他們當天下班便聯袂展開「拯救行動」,分成小隊拿着籠子在公園裏高高低低的找。那種「一隻都不能少」的着緊教我動容。然後,曾經專職採訪動物園新聞、反對豢養動物的丈夫,竟然答應撿拾當中三隻回家,並且召喚孩子開家庭會議。「照顧小鳥不只是玩,還要洗籠子抹鳥糞的」,「小鳥會老,老了沒現在好看,但那不是棄養的理由」,「小鳥是生命,養了就要為牠們負責到底」……爸爸媽媽也是一種職業病,無可藥救地愛把生活都變成生命教育課。
雖然多番「恫嚇」,但收養議案還是毫無懸念地獲得通過,還附加歡呼聲。最重要的,是兩小答應扛起照顧重任。
飛入孩子生活當中
一年過去,愛情鳥由三隻變兩隻(那是另一個故事了),起了兩個古怪外號Storm和Wolverine(當時兩小在迷什麼電影,你知道的),牠們成為孩子交朋友的話題、作文的題目、繪畫的模特兒、談話的對象。添糧添水這例行工作,他們大抵都記住了;偶爾想躲懶不洗籠子,但動起手來也算勤快。
現在,我家有一對很吵的小小人類和一對很吵的小小鳥兒。
嗯……我想我還是比較喜歡貓。
作者簡介﹕愛採訪愛孩子,出版作品包括《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合著)。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這個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
文﹕蘇美智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