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會流動性減弱?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08日 06:35
2015年07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最近被問怎樣看「社會流動性減弱」這個現象。坦白講,我即時反應是:又一個討論經年、涵蓋面太寬、內容虛無縹緲的「泛題目」。然而責任所在,必須在某公開場合發表一下意見,於是花了點時間蒐集資料與及向年輕朋友了解他們的看法。


立法會秘書處的研究組在今年初發表過一份名為《香港的社會流動》的報告,其引言第一段寫道「多年來,香港一直被視為機會之都,提供不少機會讓市民憑藉個人努力,攀上社會階梯。社會流動的重要性在於建立更公平開放的社會,締造社會和諧,讓每個人都有爭取成功的機會。然而,社會向上流動性似有減弱的現象,最近備受關注,不久前更是立法會的議案辯論主題, 亦是近期社會討論的焦點。」


報告從好幾個角度分析情况,最後的結論是「在缺乏新增長點的情况下,收入增長及社會流動受到抑制。社會上一直有要求香港採取有效的策略,推動經濟多元化及改善經濟結構。可供考慮的策略包括(a)充分利用創新科技的全球趨勢;(b)開拓創意產業;(c)投資人力資本及創新發展,使生產力得以持續改善;及(d)擴闊經濟基礎, 改變過去30年過分偏重地產及金融業的局面。」


年輕人「上車」難 只是房策問題

社會流動減弱是很多不同的因素交織糾纏在一起所呈現出來的現象,本來就沒有直接對應的解決方案。而且有部分是正面、對社會有利的因素,根本不需要對應或解決。讓我舉三個例子。


第一:樓價高企、年輕人難以「上車」。這個問題成因是過去政府為了營造經濟興旺的短期環境,刻意減少造地和限制提供新單位。雖然造成的惡果已經成為今日社會流動性現象的一部分,但解鈴還須繫鈴人,對應方案屬於土地房屋政策範疇,把事情提升到社會流動性的層面,既無需要亦無助解決問題。


大學生競爭激烈 反映多了人有機會

第二:大學畢業生面對的競爭比以前激烈。這個情况的確與社會流動性減弱息息相關,但細心反思,競爭的增加主要是因為大學教育普及化,今時今日入行只是起點,最後爬到最頂的仍然大有人在,比例則當然較低。就社會整體而言,這是件很正面、為更多年輕人提供了機會、有利流動性的事。


第三:香港經濟組成不夠多元,埋沒了年輕人的創意云云。這個說法或者與現况相符,但不能將之與「社會流動性減弱」掛上關係。我們的經濟從來都不多元,勉強只能說以前消費水平還不算高的時候,市民大衆比較容易找到自己的生活空間。至於「創意經濟」,更是近年才流行的概念。我贊成盡量製造或釋放空間予市民及民間社會、鼓勵創意、鼓勵青年人追求夢想,但很懷疑此舉能否製造社會流動性。記得很多年前政府提倡讀書成績不好的學生可以搞設計、畫漫畫等,但都只是一些美麗的誤會,現實是殘酷得多。


討論社會流動性不能把問題愈講愈大或拉到別的題目上;所謂流動性減弱真正發生在低下階層的子女身上。這主要是教育政策問題,並因為就業市場的要求有所變化而使得問題日趨嚴重。


篇幅有限,下星期繼續討論。


法律界人士

[李律仁 法律金融]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