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引入3D X光機 輻射量少六成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10日 21:35
2015年07月10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中大引入香港首部由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者開發的「微劑量2D/3D X光醫學影像系統」,病人接受X光掃描時所承受輻射量大減60%,並可提升X光檢查準確度和效率。這部「3D X光機」價值600萬元,現置於威爾斯親王醫院,6月初投入服務已有逾200名患脊柱側彎學童使用。


199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者喬治•夏帕克(Georges Charpak),2008研發出「3D X光機」(EOS),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系主任鄭振耀教授表示,英、美、加大型醫院已購入此設備,其X光令病人所承受輻射量,較現常用的直接數位放射攝影(DR)減60%。


掃描較快 清晰度大增

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教授朱昭穎解釋,「3D X光機」設兩條X光光管,加上其創新輻射感應技術,正面及側面可同時造影,內置程式可自動重建三維影像。


現時用的X光(DR)全程檢查需時8分鐘,威爾斯親王醫院創傷及矯形外科部門主管吳健華表示,DR掃描是2D,不時出現「骨與骨重疊」問題。「3D X光機」快一半,僅4分鐘,且掃描清晰度大增,電腦自動計算骨骼彎度,資料儲存全數碼化。


不適合站不穩年紀小病人

雖然電腦掃描(CT)有3D效果,但朱昭穎解釋「3D X光機」所發放的輻射量只是CT的1000分之一至500分之一。不過,「3D X光機」要站立掃描,朱稱站不穩的病人、年紀太小的小孩不適合,正研究加裝輔助器。


威院是全港青少年突發性脊椎側彎轉介中心之一,每年約處理1000宗新症及3000至4000覆診人次。鄭振耀指「真正脊椎側彎是旋轉形,3D重建可計算脊柱旋轉了多少」,甚至可以計到每塊脊椎骨旋轉度數,有助醫生準備矯正手術。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