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當說到轉型升級,很多企業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就是「HiTech揩嘢」、一闊三大。但其實,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可以大有大做、小有小做,兩種路線都可能有其理由,各有適合的對象。今期就看看一家從事代工生產業務數十年的中小企,怎樣利用有限資源,在低風險之下令企業成功轉型升級,首度開發自己的產品。
和生實業(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經理龐達榮表示,該公司乃由他父親成立於1977年,最初從事模具製造業務。後來應一些客戶的要求,逐漸以代工(OEM或ODM)形式,為客戶製造各種塑膠零部件及消費產品。
冀生產自有產品 先攻低門檻行業
龐達榮覺得,該公司做了代工幾十年,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擁有自己的產品。但以上述的汽車零部件、帆船零部件和兒童安全帶來說,該公司只不過是按照外國客戶的設計,生產其中的小量配件。該公司若要自行開發出整件產品或整件零部件,恐怕短期內是力有不逮。
因此,龐達榮唯有將構思轉向入場門檻較低的產品或行業。他想起了有一個外國客戶長期委託該公司代工生產一些個人護理產品,包括一款藥丸切割器。那產品的功能和設計並不複雜,主要只是一個可以放入和固定一粒藥丸的塑膠盒,加一片刀片,用來將一粒藥丸切開成兩半,以方便長者或小童服用。該公司代工生產這產品,每件收不到10港元,但這產品在美國的零售價卻是9.99美元(約78港元),在香港也賣50港元。可想而知,那客戶的毛利相當可觀。
龐達榮心知,這類產品技術要求低、投資小,正適合作低風險地創新和轉型升級的起步。但是,他不能照抄外國客戶的設計,必須構思出一些新意。有一次,他行過一家中藥店,看到店員正在壓碎一些中草藥,突然靈機一觸──既然不能照抄外國客戶的藥丸切割器,他就實行研發「藥丸研磨器」。
市面上這類弄碎藥丸的產品,大多數都是用切割方法,或者需要用戶用一點力去扭。但有些長者的手腕可能已經不大夠力,或者手指不夠靈活(尤其是曾經中風者),用起來不太順利。而龐達榮設計的「藥丸研磨器」,則只需用戶以手心輕按用具,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將藥丸完全壓碎成粉末,然後冲水服下。
小改變大改善 獲逾20萬資助
「有些長者一日要吃十餘粒藥丸;有些小童則天生喉嚨敏感,無法直接吞服藥丸,一定要弄碎才能服下。因此,相信這產品大有需求。」他說。
龐達榮在兩年多前開始構思這產品,先後做過幾個原型出來,託一些在安老院工作的朋友幫忙,請了50至60名長者試用,以試驗出最適合的體積和弧度。去年,該公司以這產品連同另外兩款產品(也和藥丸有關),申請「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專項基金」(BUD專項基金)的「企業支援計劃」,結果成功獲批20多萬元的資助,用於研發和宣傳方面。
另外,該公司亦正在申請創新科技署的「專利申請資助計劃」的資助(最多可獲25萬元資助),為這款「藥丸研磨器」申請外國和內地的專利,為日後推出市場鋪路。
龐達榮表示,由於商業秘密關係,其餘兩款新產品暫時不能展示。當明年3款產品全部完成,就會一次過以該公司自有的個人護理產品品牌Medicreas推出,並會參加展覽,以物色分銷商。估計內銷、出口以及本地都有需求。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攝影 劉焌陶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