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公營房屋何去何從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17日 06:35
2015年07月17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公營房屋「何去何從」,是個爭論了幾十年仍然沒有答案的議題。從上世紀50年代石峽尾大火政府為災民興建第一批公屋、為港人提供基本住屋需要,之後興建公屋即成為港府其中一項重要社會政策。


濫用嚴重 倡政府淡出輿論不絕

公屋一方面是政府為低收入階層提供補貼住房的福利政策,另一方面也是社會財富再分配的機制。政府以富裕階層的稅收補貼低收入家庭住屋,是緩和社會矛盾的政策,多年來行之有效。然而,政府承擔全港近一半的人的住屋問題,其中產生了多少貪污浪費、建造了多少低質房屋以致不合規格的危樓?而且,為了令公屋資源能做到公平分配,政府要推出各種措施防止公屋資源被濫用,但效果並不理想,很多公共資源的分配受到扭曲(如富戶)。


很明顯,公營房屋市場絕不是一個有效率的市場,多年來不少人提出,政府應該退出或盡量減少在公營房屋上的角色。


2002年香港受亞洲金融風暴打擊,樓價大跌,居屋無人問津,政府在當年11月宣布無限期停建、停售居屋,2003年又宣布重整政府的房屋架構,2004年建議修訂《業主及租客綜合條例》,取消租管。當時政府認為它在房屋政策的角色只是照顧貧困家庭而提供租住公屋,其他都應由市場管理。這項政策轉變,被很多「福利派」認為是造成近十年樓價飛漲、房屋問題再趨嚴峻的根源。


廉價私有化 釋放土地價值

我認為近十年房屋問題令港人怨氣冲天,是由於整個房屋市場結構生變,其中之一是湧現大量「海外買家」,惡化了供求失衡,但政府淡出以興建居屋作為主要的資助房屋政策,卻是正確做法。


如何解除政府背上了幾十年沉重的公屋「負擔」,至今為止最有創見,仍是王于漸教授提出的公屋私有化模式,以「負擔得起」的價格賣給住戶(林行止先生曾提出,乾脆以象徵式價格「送」給住戶),把社會的土地自由化,釋放出土地的價值。


啟晴邨「鉛水」為患,令人再次思考公屋的「何去何從」老問題。


[陳景祥 齊物論]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