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回歸後50年不變是寫進《基本法》具有法律規範的限期,本來還有32年才要下結論,但政改方案未能通過後,泛民急不及待地提出對2047以後政制安排的種種進攻,加上佔中79天,北京將會加快認真研議一國兩制的必要性。而在研議的過程中,美國跟中國的關係,也將成為關鍵的因素。
鄧小平在處理香港前途問題時,提出一國兩制的辦法,當時受到普遍的認同,對香港來說,維持資本主義政制,而且在適當時候進行普選行政長官,可謂放下心頭大石。而對北京來說,當時北京根本無法管好香港,更重要的是內地經濟還沒有很大的發展,需要來自香港以及通過香港引進外資及管理經驗,無論從消極或者積極的角度,都真心實意的實行一國兩制,因為香港當時確實是一隻會下金蛋的鵝。
然而,回歸18年,香港對於全國來說,還能起到什麽作用呢?金融、航運、貿易和通訊中心,只剩下金融中心還能協助國家籌資和人民幣國際化,但這個功能過去外國不願意或者沒有信心去做,而今全球都搶着做,人民幣結算中心遍地開花,香港所佔的份額將會逐步下降。後來提出的旅遊中心,也因為一些港人排內的思潮與行動而逐漸喪失地位,加上港元跟美元掛鈎,港元跟人民幣的幣值已經倒過來,購物天堂美譽不再。李克强說,香港將會繼續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中起到特殊的功能,而今一帶一路是總體國策,香港在這方面能有建樹嗎?
與此同時,國家的各種實力都有了跨越式的上進, GDP總值拾級而上成為全球第二,財政能力上升有助於提供各種福利,內部的管治能力也有所提高,國際地位如日中天。如果說1984年中英簽訂協議的時候,中央對於管治好香港沒有足夠的信心,而且對於自身的制度優勢也沒有足夠的信心,而今,中央提出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充分顯現出信心滿滿。
對於香港的政制安排,曾經有過說法,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是給台灣做示範作用,但台灣一再表示,無論香港的表現如何,對台灣都沒有參考價值。也曾有人認為,香港可以在公民參與方面做出嘗試,作為國家政治體制改革的藍本,而這一條的可能性也愈來愈弱,一是因為香港的行政效率因為民主體制而弄得一團糟,更重要的是,國家對於3個自信愈來愈有把握,香港的政制嘗試不可能對內地產生示範作用。這就是為什麽在香港政制改革問題上,中聯辦主任張曉明說政制改革通不過,天也不會塌下來。
一方面是一國兩制沒有顯現優勢,同時中央對於本身的一制充分自信,兩種關係此消彼長,2047年再實行一國兩制,確實需要很大的理由才能說服北京要繼續下去。况且,204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創立100周年,習近平提出的目標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這個目標,同時也是適用於香港的,至於民主、文明的標準,過去、現在與將來,香港總會有些人認為跟北京不可能一致,不會因為什麽改革而改變。
問題是過去中央對香港這隻可以下金蛋的鵝會投鼠忌器,但當年香港的GDP佔全國的25%,下跌到目前的不足3%,到2047年更不知道會跌到哪兒去。在這樣的條件下,香港的泛民還提出跟中央不一致的標準,還會有叫價能力嗎?會不會反過來成為,愈是泛民提出的,中央就更不買帳,弄巧反拙成為實施一國一制的理由。
香港易成美國撬動中國支點
中國的對手是美國,經濟上中國早晚會超越美國,按照目前的走勢,下一個10年超越美國是符合各種經濟學家的估計,到了2047年總值超過美國只是多少的問題,人均GDP也會成為美國的一半以上。美國對待中國的崛起,口口聲聲說歡迎,但在實際行動上處處阻撓,而中美的對決,在香港問題上每有體現。
美國要阻撓中國的發展,最容易埋手的地方是香港,因為香港的體制與社會都比較開放,市民崇尚美國的也很多,容易找到美國利益的代理人,或者只收少少酬勞就死心塌地,美國乘虛而入,香港在衆多城市中必屬首選地無疑。如果香港的政制安排以及政府的開放性,成為美國撬動中國的一個支點,從中央的角度考慮,為什麽要保留這樣一個有利於美國,而有損於國家的兩制安排?美國這次支持香港的政制改革,多少有點是希望仿照美國的政制安排,能夠影響內地人對民主的態度,如果這個說法成立,中央更加沒有理由會為它鳴鑼響道。
中央是否已經下決心在2047年對香港實行一國一制,不得而知,今後幾年將會是關鍵的幾年,最重要的是對是否重啓政改方案的態度,如果建制派在下一屆立法會奪得超過三分之二的議席,還對政制改革持消極的態度,將會是一個比較明確的信號。
另一方面,人大委員長張德江(中共港澳小組負責人)在跟特首梁振英會面時,給香港下達的任務,前面一連串都是經濟領域的,最後一個是加强對青少年的培養。從現在開始培養青少年,到了2047年,他們將會是管治香港各個方方面面的頂樑柱,而以什麽價值觀培養這些青少年,則會成為將來實施一國兩制還是一國一制的指針。
一再攻擊一國兩制 毛澤東的話會應驗
有理由相信距離2047年還有30多年的今天,中央還沒有很明確的政策,但如果泛民或者受到美國指使的泛民,一再攻擊一國兩制,就將會應驗毛澤東主席的一句話,凡是敵人贊成的,我們就反對。在各種勢力角力的當前,還是靜觀其變為宜。
阮紀宏 資深傳媒人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