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漫長的黑夜總有過去的時候,伊朗核危機談判落幕,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加上德國的一方,與伊朗代表經過長時間的討價還價,終於達成協議﹕伊朗願意大幅限制濃縮鈾提煉比例及庫存上限,換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解除經濟制裁。儘管參加談判的7個國家各有迥異的意識形態及宗教背景,但各國代表終致跨越歷史仇怨達成協議。毋庸置疑,這是務實主義的勝利,也給予世人極具意義的提示:只要願意對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務實主義擊敗仇怨
美伊之爭終見言和
伊朗核談判的複雜在於7個參與談判國家背後的歷史關係,其中尤為核心的是美國與伊朗的糾結。1970年代末伊斯蘭革命之前,美國與伊朗巴列維王朝關係緊密,美國當時把不會輕易出口的武器輸往伊朗。然而,伊斯蘭革命爆發後,巴列維王朝一舉被推翻,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人員被扣逾400日,此時的美國是列根上台執政,奉行強硬的親以色列中東政策,美國與伊朗關係跌入谷底。
美國與伊朗關係惡化,使致美國中東政策的空間大為收窄,變成只得與以色列結盟,以及扶助遜尼派為主的國家如沙特阿拉伯,抗衡什葉派為主的伊朗在區內的影響力。美國這套中東政策,可說客觀上帶來今天區內恐怖主義猖獗的背景,華府目光淺短,拉一派打一派,以為從中達到某種戰略平衡,詎料帶來巨大並禍延至今的禍害,包括惡名昭著的「伊斯蘭國」(ISIS)。今天的亂局以及殘酷殺戮,追本溯源,是美國在中東的政策所致,把自己逼到羊腸小徑,難以回頭。
奧巴馬上台後,明顯亟欲找出另一套有利美國獲取最大利益的中東政策,這種思維在近年美國對以色列的強硬態度清晰可見,脫離過往30年的全面親以色列路線。不過,奧巴馬此舉不獲美國右翼政客支持,美國國內的猶太裔壓力更是非同小可,尋且體現在選舉政治之上。不過,當美國與俄羅斯的關係因烏克蘭危機迅速惡化、與中國在西太平洋的關係出現緊張、東北亞的朝鮮核危機纏擾不去,美國此刻需要在某些地區抽身而出,轉而處理情勢更加複雜的熱點。
美國在伊朗核問題的快刀斬亂麻,正是這種戰略再建的縮影。美國在核談判放伊朗一馬,對伊朗海外財產解凍,令國內經濟凋敝的德黑蘭政府找到出路。美國策略是通過後核危機形態,保持對伊朗的正面影響力,平衡中東局勢,令區內格局呈現某種「自主」的狀態,而這一種「自主」是朝着有利美國方向而行。華府的策略底定,伊朗的反應值得觀察,是從此與美國解開仇恨心結,變成可以溝通的國與國正常關係,抑或依然是敵對,正是整個中東大局的核心關鍵。
美圖納伊朗入陣營
平衡俄國中東勢力
美國在中東這個大棋盤搶得先手,目標不言自明,就是繼續在區內扮演主要參與者角色,同時在另一方面制衡俄羅斯勢力伸延,把伊朗納入親美陣營。如此盤算可謂機關算盡,但俄羅斯會否就此罷手,須看莫斯科投入的資源有多少。回到歷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蘇聯對中東擁有巨大影響力,原因在於蘇製武器源源不絕供應阿拉伯國家,如今普京會否照辦煮碗,是局勢另一個參考因素。
美國從中東抽身,此後戰略目標路人皆見,在歐洲劍指俄羅斯,在亞洲面對中國,這是未來最少20年的美國全球戰略觀。也許共和黨內一些極右派對美國親近伊朗表示不滿,但現時白宮的主人及未來主人都必須承認一點:美國的主要對手不是伊朗,而是有着結盟形態的俄羅斯與中國。中俄是人口數目及國土面積巨大的國家,亦是核武大國,美國輕輕放下核技術仍未成形的伊朗而取核大國中俄,這是簡單不過的道理。中東火藥庫熱度由此暫緩,歐洲及西太平洋的熱度正在升高,世界的熱點,由中東轉到歐洲及亞洲,應是殆無疑問。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務實主義擊敗仇怨
美伊之爭終見言和
伊朗核談判的複雜在於7個參與談判國家背後的歷史關係,其中尤為核心的是美國與伊朗的糾結。1970年代末伊斯蘭革命之前,美國與伊朗巴列維王朝關係緊密,美國當時把不會輕易出口的武器輸往伊朗。然而,伊斯蘭革命爆發後,巴列維王朝一舉被推翻,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人員被扣逾400日,此時的美國是列根上台執政,奉行強硬的親以色列中東政策,美國與伊朗關係跌入谷底。
美國與伊朗關係惡化,使致美國中東政策的空間大為收窄,變成只得與以色列結盟,以及扶助遜尼派為主的國家如沙特阿拉伯,抗衡什葉派為主的伊朗在區內的影響力。美國這套中東政策,可說客觀上帶來今天區內恐怖主義猖獗的背景,華府目光淺短,拉一派打一派,以為從中達到某種戰略平衡,詎料帶來巨大並禍延至今的禍害,包括惡名昭著的「伊斯蘭國」(ISIS)。今天的亂局以及殘酷殺戮,追本溯源,是美國在中東的政策所致,把自己逼到羊腸小徑,難以回頭。
奧巴馬上台後,明顯亟欲找出另一套有利美國獲取最大利益的中東政策,這種思維在近年美國對以色列的強硬態度清晰可見,脫離過往30年的全面親以色列路線。不過,奧巴馬此舉不獲美國右翼政客支持,美國國內的猶太裔壓力更是非同小可,尋且體現在選舉政治之上。不過,當美國與俄羅斯的關係因烏克蘭危機迅速惡化、與中國在西太平洋的關係出現緊張、東北亞的朝鮮核危機纏擾不去,美國此刻需要在某些地區抽身而出,轉而處理情勢更加複雜的熱點。
美國在伊朗核問題的快刀斬亂麻,正是這種戰略再建的縮影。美國在核談判放伊朗一馬,對伊朗海外財產解凍,令國內經濟凋敝的德黑蘭政府找到出路。美國策略是通過後核危機形態,保持對伊朗的正面影響力,平衡中東局勢,令區內格局呈現某種「自主」的狀態,而這一種「自主」是朝着有利美國方向而行。華府的策略底定,伊朗的反應值得觀察,是從此與美國解開仇恨心結,變成可以溝通的國與國正常關係,抑或依然是敵對,正是整個中東大局的核心關鍵。
美圖納伊朗入陣營
平衡俄國中東勢力
美國在中東這個大棋盤搶得先手,目標不言自明,就是繼續在區內扮演主要參與者角色,同時在另一方面制衡俄羅斯勢力伸延,把伊朗納入親美陣營。如此盤算可謂機關算盡,但俄羅斯會否就此罷手,須看莫斯科投入的資源有多少。回到歷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蘇聯對中東擁有巨大影響力,原因在於蘇製武器源源不絕供應阿拉伯國家,如今普京會否照辦煮碗,是局勢另一個參考因素。
美國從中東抽身,此後戰略目標路人皆見,在歐洲劍指俄羅斯,在亞洲面對中國,這是未來最少20年的美國全球戰略觀。也許共和黨內一些極右派對美國親近伊朗表示不滿,但現時白宮的主人及未來主人都必須承認一點:美國的主要對手不是伊朗,而是有着結盟形態的俄羅斯與中國。中俄是人口數目及國土面積巨大的國家,亦是核武大國,美國輕輕放下核技術仍未成形的伊朗而取核大國中俄,這是簡單不過的道理。中東火藥庫熱度由此暫緩,歐洲及西太平洋的熱度正在升高,世界的熱點,由中東轉到歐洲及亞洲,應是殆無疑問。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