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街知巷聞﹕小島情味 長洲女人的半邊天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19日 21:35
2015年07月19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長洲,無論在什麼日子去,都是人潮如鯽。


至於長洲的小食,一般人馬上會想起大魚蛋、芒果糯米糍等。


不過,這些小食其實是後來進駐的,長洲本來也有自己的風味。


可惜,最近在facebook留意到,長洲馳名的雞蛋仔婆婆,年屆八十二靠自己手藝過活,卻因為加租,不得不結業。


其實島內還有許多自力更生的本地小店,部分更是由婦女主理,她們靠雙手撐起半邊天,雖已年歲漸長,但仍堅持製作自家出品。


她們所做的是comfort food,也是懷舊味道。


這些平實的貢獻,形成長洲人的社區網絡,以及感情依靠。


隨着旅遊業愈來愈興旺,長洲的社區脈絡亦受到愈來愈大的衝擊,也許只能跟着地道長洲人,才能在小島尋到日漸消逝的滋味。


1. 志記小食 大大粒滋味

雞蛋仔阿婆

跟長洲人秋新去找雞蛋仔婆婆,來到「志記小食」門前,店名看起來像是「忘記小食」。小店前舖後居,婆婆坐在屋內牀沿,有幾個街坊在幫她收拾。來探婆婆的人絡繹不絕,記錄小島故事的網站「點點長洲」負責人Harmony,正在給婆婆列印照片做紀念。上周日是婆婆最後一天營業,店外排了長長人龍,買一底雞蛋仔要等一個半小時以上,有些街坊擔心婆婆大熱天時太操勞。本來,小店連飲品也差不多售罄,婆婆卻在周一多進兩箱水,就是為了讓晚上在球場打波的後生仔有水喝。


雞蛋仔烤薄餅 曾經兩夫妻

婆婆八十二歲,四十多歲時和丈夫經營車仔檔,直至二○一二年伯伯病逝,她獨力支撐小店。因為伯伯的名字裏有個「志」字,所以叫「志記」。伯伯當年做泥水,夫妻輾轉搬到長洲,轉行做雞蛋仔。伯伯用不鏽鋼做車仔,第一架車仔卻被小販管理隊收去,於是他又再做現在這一架。他們當年在長洲到處擺賣,婆婆烤薄餅,伯伯做雞蛋仔,一人一邊,還賣些魚蛋、腸仔,那是難忘美好的歲月。後來車仔檔搬入舖,他們也搬了好幾次,現在北社街北帝廟旁的舖位最為悠久。婆婆的雞蛋仔用石油氣爐中火慢烤,外脆內軟,街坊人人讚好。雞蛋仔特別大粒,原來因為伯伯將雞蛋仔鐵模打磨過。烤薄餅裏面則夾了煉奶、糖、花生醬,是傳統口味,用的是炭爐。爐面的鐵塊很重,掀起來加炭時其實很吃力,婆婆長年吸入一氧化碳,也對她的身體有些不良影響。


人情味濃 難敵租金

問婆婆她的雞蛋仔為何那麼受歡迎?她笑着說,都是這樣調味囉,雞蛋、水、麵粉、糖,即叫即烤。好味,除了心機,還有人情味。自伯伯離世後,小店的鐵門常常半掩,因為個子小的婆婆推不動。有街坊特地去內地訂製「長洲馳名阿婆雞蛋仔」字樣,替她貼在窗上。「天冷時,街訪會話﹕『阿婆,凍啊,你著番多件衫啊。』落雨時又說﹕『阿婆你要小心地濕啊。』真係唔話得㗎,所以我都唔捨得搬。」連客人也很遷就她﹕「好食就要等㗎啦。」婆婆精神奕奕,說話鏗鏘有力,整天笑容滿面,即使獨居,她說在這裏生活,街坊來買嘢傾偈,已很開心。事實上,她每日只賣到七八底雞蛋仔,掙二百多三百元,而假日賣十多底掙五六百,收入不多。最近一下子加租千多元,她說﹕「如果唔加租我就繼續做㗎喇,做多一年半載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