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希債風波,大鬧金融市場。早前與朋友聊天,朋友打趣問目前應否買入希臘小島。希臘風光怡人,不過眼見歐元勢危,也許應該多買幾個名牌包包。執筆之時,希臘危機仍在演變。自2010年之後,希臘問題並未徹底解決,並曾一度威脅其餘歐洲國家的安危。本周發展,似乎仍只是頭痛醫頭,未處理根本問題。
回顧整個事件,對投資者有兩個啟示。一是政府的確有能力將問題推後,但不處理經濟的根本矛盾,風波只會延遲爆發。二是共用貨幣,處理不慎反而令經濟更難管理。
救市治標不治本 將來更難醫
救巿本身問題不大,但是政府需要明白,大大小小的金融風波只是表象,就如一個人發燒,是因為生病。服了退燒藥後,只是買了時間,讓身體舒服一點,再處理真正的病源。當然,有時病源只是一般的流感,休息一下,自然就會好。如果病源比較複雜,則一定要根治,否則只會將來更難處理。
希臘危機,對於其他最近曾面對金融問題的經濟體,應該有啟示之意:假若不解決經濟體內各種深層次矛盾,下次再出現問題,再花一萬數千億救巿,亦未必再有效。
第二個啟示是歐元區概念並非完美無瑕。已故經濟學家佛利民當年就說過:歐元區之內,各經濟體系的循環不一致,使用同一貨幣,將永遠有部分經濟體過熱,而同時有部分經濟體過冷。
全美國使用美元,當年亦經歷同樣問題:在內戰後,北方經濟遠較南方發達,而美元服務了北方的經濟,故此南方長期衰退。直至美國聯邦政府在小羅斯福一任擴權後,令聯邦政府有能力執行影響全美的經濟政策,加上西部大開發,才逐漸將南北兩方經濟差距拉近。基本上,美國是先同化各地區的經濟體,才能令美元成為全國有用的貨幣。
歐元區要成功 需拉近各國民生政策
如果歐元區要長期成功,就只能拉近各區的各種民生政策,在幾十年之內,使整個歐元區變成單一經濟體。這正是歐盟成立目的之一:促成每趨完善之聯盟。但是一旦大規模改變經濟結構,必定牽涉各國內政。小至標準工時,大至福利政策及移民政策,每一項都可以變成政治炸彈。
歐洲各國近五年的本土主義興起,是社會的自然反應。象牙塔式的說法,就是歐元區需要辯論清楚,主權國政府、地區政府,以及歐盟組織,如何分配三者之間的權力。一日未有共識,歐元的長期走勢,都不會明朗。
希臘的經濟規模,只佔歐元區整體的百分之二,本身影響有限。它吸引國際投資者目光的原因,主要是它可能成為第一個脫離歐元的國家。
在這個階段脫離歐元,結果將會是大規模貶值。當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雖然沒有統一的亞洲貨幣,但各經濟體,要不就直接掛鈎美元,就是政府主動干預匯率。
長期走勢,則形成了一個個偏離價值的貨幣。因此危機伊始,泰國銖、菲律賓披索、馬來西亞令吉、以及南韓圜,都貶值了約百分之四十,而印尼盾,更貶值了八成以上。貶值的短暫痛苦很大,但是卻會回復國家的競爭力;長期而言,長痛不如短痛。
因此,即使希臘資產價格或會下挫,但買入希臘小島亦非所宜。買入希臘小島,如果歐元下跌,甚或希臘最終需脫離歐元,兩者皆會令資產價格大跌。管理小島,所花心血亦不會少。與其這樣,倒不如趁歐元下跌,多買幾件名牌貨,似乎更合時宜。
安泓投資總監
[楊書健 泓觀亞太]
回顧整個事件,對投資者有兩個啟示。一是政府的確有能力將問題推後,但不處理經濟的根本矛盾,風波只會延遲爆發。二是共用貨幣,處理不慎反而令經濟更難管理。
救市治標不治本 將來更難醫
救巿本身問題不大,但是政府需要明白,大大小小的金融風波只是表象,就如一個人發燒,是因為生病。服了退燒藥後,只是買了時間,讓身體舒服一點,再處理真正的病源。當然,有時病源只是一般的流感,休息一下,自然就會好。如果病源比較複雜,則一定要根治,否則只會將來更難處理。
希臘危機,對於其他最近曾面對金融問題的經濟體,應該有啟示之意:假若不解決經濟體內各種深層次矛盾,下次再出現問題,再花一萬數千億救巿,亦未必再有效。
第二個啟示是歐元區概念並非完美無瑕。已故經濟學家佛利民當年就說過:歐元區之內,各經濟體系的循環不一致,使用同一貨幣,將永遠有部分經濟體過熱,而同時有部分經濟體過冷。
全美國使用美元,當年亦經歷同樣問題:在內戰後,北方經濟遠較南方發達,而美元服務了北方的經濟,故此南方長期衰退。直至美國聯邦政府在小羅斯福一任擴權後,令聯邦政府有能力執行影響全美的經濟政策,加上西部大開發,才逐漸將南北兩方經濟差距拉近。基本上,美國是先同化各地區的經濟體,才能令美元成為全國有用的貨幣。
歐元區要成功 需拉近各國民生政策
如果歐元區要長期成功,就只能拉近各區的各種民生政策,在幾十年之內,使整個歐元區變成單一經濟體。這正是歐盟成立目的之一:促成每趨完善之聯盟。但是一旦大規模改變經濟結構,必定牽涉各國內政。小至標準工時,大至福利政策及移民政策,每一項都可以變成政治炸彈。
歐洲各國近五年的本土主義興起,是社會的自然反應。象牙塔式的說法,就是歐元區需要辯論清楚,主權國政府、地區政府,以及歐盟組織,如何分配三者之間的權力。一日未有共識,歐元的長期走勢,都不會明朗。
希臘的經濟規模,只佔歐元區整體的百分之二,本身影響有限。它吸引國際投資者目光的原因,主要是它可能成為第一個脫離歐元的國家。
在這個階段脫離歐元,結果將會是大規模貶值。當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雖然沒有統一的亞洲貨幣,但各經濟體,要不就直接掛鈎美元,就是政府主動干預匯率。
長期走勢,則形成了一個個偏離價值的貨幣。因此危機伊始,泰國銖、菲律賓披索、馬來西亞令吉、以及南韓圜,都貶值了約百分之四十,而印尼盾,更貶值了八成以上。貶值的短暫痛苦很大,但是卻會回復國家的競爭力;長期而言,長痛不如短痛。
因此,即使希臘資產價格或會下挫,但買入希臘小島亦非所宜。買入希臘小島,如果歐元下跌,甚或希臘最終需脫離歐元,兩者皆會令資產價格大跌。管理小島,所花心血亦不會少。與其這樣,倒不如趁歐元下跌,多買幾件名牌貨,似乎更合時宜。
安泓投資總監
[楊書健 泓觀亞太]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