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周日,跟范欽慧和一班綠腳丫的大小朋友踏上松仔園。欽慧是台灣的自然作家、廣播電視節目製作主持人、紀錄片導演,也是田野錄音師。這些身分交纏相關,但最惹人好奇的還是「田野錄音師」這五個字。
我對田野錄音師的最早印象來自韓國電影《春逝》。竹林下,李英愛和劉智泰安坐傾聽,藉錄音儀抓住那些從高處流瀉的沙沙聲,奈何抓住聲音,卻抓不住愛情。
風吹水流聲 動聽如情詩
風吹過葉子,得來的沙沙聲每次都不一樣。水滴在溪流河裏石頭上,會展現出不同個性——聽欽慧娓娓道來,像在聆聽一首大自然的情詩。
欽慧說,自己從七歲起迷上小小錄音機,常常按下那個神奇的按鈕,把身邊各種聲音剪存拷背——包括爸爸的打呼、家人的吵架、自己大展歌喉……
然後,她迷上大自然的聲音。那是一種神奇的鳴奏曲,隨着節氣更替而變動,而且每個森林也有獨特的聲音地圖。即使屬同一個物種的鳥兒,在不同國家的鳴叫聲也是有差別的——這教我大大的莞爾了,從來以為雀鳥的鳴叫聲來自遠古設定,沒想過牠們還有「方言」。
留存自然聲景 也是保育
那天欽慧在松仔園打開耳朵,閤上的眼皮輕輕抖顫。她後來告訴我們,雖然這裏的林相跟台灣低海拔的森林相似,但是「自然聲景」完全不一樣,彷彿成了「粵語版」,感覺非常有趣。欽慧記錄大自然聲音已經十七年,認為留存這些靜美組曲也是保育的一種,能銘刻大自然的多樣性。她還把頻率相同的人,昆蟲學家、動物學家、海洋工程學家、耳科醫生、音樂家等一一結連,促成「台灣聲景協會」。從此大家在留存聲音的路上再不孤獨。
還有更重要的,是打開孩子的耳朵。范欽慧說自己的工作和媽媽的歷程互相重疊,兩個女兒還在襁褓,就跟媽媽到森林工作,邊吸啜着媽媽的乳汁,邊聆聽大自然媽媽的低迴。我們問,聒噪的孩子不正是收音大忌嗎?但欽慧說,慢慢地,她們都懂得沉着欣賞——說時一臉對孩子能力的篤定和信任。
不過,當日的小朋友們顯然未到達這個境界。錄音器材一掏出,嘩鬼們忙不迭圍着亂唱歌。一會,以為他們唱得差不多了,一個小女孩(其實是我家小女孩……咳)才清清喉嚨說﹕「我現在宣布,演唱會正式開始﹗」大人笑到不行。
聆聽是一門課 需好好學習
聆聽果真是一門課,大人孩子都要好好學習。正如欽慧說,如果我們走了一趟山林,卻只留下自己的喧鬧,錯過了大自然送進耳朵裏的清靈,太可惜。
後記﹕回家跟小鬼上網尋找大自然的錄音,邊聽邊笑,豎琴蛙和大彎嘴的聲音原來很好聽,趣味盎然。
作者簡介﹕愛採訪愛孩子,出版作品包括《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合著)。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這個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
文﹕蘇美智
我對田野錄音師的最早印象來自韓國電影《春逝》。竹林下,李英愛和劉智泰安坐傾聽,藉錄音儀抓住那些從高處流瀉的沙沙聲,奈何抓住聲音,卻抓不住愛情。
風吹水流聲 動聽如情詩
風吹過葉子,得來的沙沙聲每次都不一樣。水滴在溪流河裏石頭上,會展現出不同個性——聽欽慧娓娓道來,像在聆聽一首大自然的情詩。
欽慧說,自己從七歲起迷上小小錄音機,常常按下那個神奇的按鈕,把身邊各種聲音剪存拷背——包括爸爸的打呼、家人的吵架、自己大展歌喉……
然後,她迷上大自然的聲音。那是一種神奇的鳴奏曲,隨着節氣更替而變動,而且每個森林也有獨特的聲音地圖。即使屬同一個物種的鳥兒,在不同國家的鳴叫聲也是有差別的——這教我大大的莞爾了,從來以為雀鳥的鳴叫聲來自遠古設定,沒想過牠們還有「方言」。
留存自然聲景 也是保育
那天欽慧在松仔園打開耳朵,閤上的眼皮輕輕抖顫。她後來告訴我們,雖然這裏的林相跟台灣低海拔的森林相似,但是「自然聲景」完全不一樣,彷彿成了「粵語版」,感覺非常有趣。欽慧記錄大自然聲音已經十七年,認為留存這些靜美組曲也是保育的一種,能銘刻大自然的多樣性。她還把頻率相同的人,昆蟲學家、動物學家、海洋工程學家、耳科醫生、音樂家等一一結連,促成「台灣聲景協會」。從此大家在留存聲音的路上再不孤獨。
還有更重要的,是打開孩子的耳朵。范欽慧說自己的工作和媽媽的歷程互相重疊,兩個女兒還在襁褓,就跟媽媽到森林工作,邊吸啜着媽媽的乳汁,邊聆聽大自然媽媽的低迴。我們問,聒噪的孩子不正是收音大忌嗎?但欽慧說,慢慢地,她們都懂得沉着欣賞——說時一臉對孩子能力的篤定和信任。
不過,當日的小朋友們顯然未到達這個境界。錄音器材一掏出,嘩鬼們忙不迭圍着亂唱歌。一會,以為他們唱得差不多了,一個小女孩(其實是我家小女孩……咳)才清清喉嚨說﹕「我現在宣布,演唱會正式開始﹗」大人笑到不行。
聆聽是一門課 需好好學習
聆聽果真是一門課,大人孩子都要好好學習。正如欽慧說,如果我們走了一趟山林,卻只留下自己的喧鬧,錯過了大自然送進耳朵裏的清靈,太可惜。
後記﹕回家跟小鬼上網尋找大自然的錄音,邊聽邊笑,豎琴蛙和大彎嘴的聲音原來很好聽,趣味盎然。
作者簡介﹕愛採訪愛孩子,出版作品包括《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合著)。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這個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
文﹕蘇美智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