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流動減弱 輸在起跑線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22日 06:35
2015年07月22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上兩個星期在本欄的文章中,我嘗試探討社會流動性減弱問題。今天要討論的是:所謂社會流動性減弱,究竟是在哪方面減弱?


我斗膽認為,社會流動性減弱,真正必須擔憂的是競爭環境出現愈來愈嚴重之「輸在起跑線」的情况。這包含着兩個關聯的問題:第一,連基本準備競爭的條件都不足夠、主要是低下階層家庭的子女,會被社會發展邊緣化。第二,隨着市場對人才的要求,從知識增闊為見識、從硬技能轉為軟技術,就連有點資源的中產家庭父母也得遠謀短慮,不停為子女「增值」,生怕在任何一方面落後於別人。


重視軟技術 低下階層易被邊緣化

我有一個很要好的朋友,在木屋區和公共屋邨長大,雙親不諳英語、甚至說廣東話都帶鄉音。我朋友肆業於官立小學和中學,會考優異成績,循當年中文大學的暫收生制度考上熱門的工商管理系。讀書是獲得資助做半年交流生,乃人生第一次出門到外國。畢業後進入某國際商業顧問公司,之後純粹靠自己努力,今日是香港某最大型機構的行政總監,管理每年逾億元的預算。


可惜同樣的故事,相信今天很難發生。首先,今日的官立中小學學位已是「爭崩頭」,甚至有著名官立中學計劃轉為直資學校,客觀上草根階層的子女不易踏上讀書的跑道。其次,雖然家境較差的學生可以考獎學金,但面試往往要求用英語對答進行,結果可想而知。


第三,最無可奈何的是就算有機會讀書,求職時面對的競爭要比求學時慘烈得多。僱主與學校不同,沒有責任保證或營造公平的環境。假設有兩個成績相若的畢業生,但其中家庭環境較好的一個曾去過外國多次、又考了一些什麽文化協會的外語文憑,他自然較有優勢。


中產推高孩子競爭要求

我明白,競爭從來都不曾絕對公平,但當香港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一大批中產家庭、專業人士父母,他們在教育下一代所投放的資源,加上可以為子女安排到的人生閱歷,變相壓縮了草根階層的子女的機會。無可奈何的是大部分中產父母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會讓人家比下去,並不是有心要比低其他人,然而客觀效果就是大家一起把競爭的要求愈推愈高,但孩子的機會卻不會隨之增加或變好。不久之前有個應屆法律系畢業生向我解釋:現在要找到較好的律師行聘請,成績只是起點,更重要的是有相關的暑期工作及實習經驗。但現實是,找暑期工作及實習往往並非可以循正式申請的途徑,而是靠父母及其他長輩的介紹和安排。


我個人很贊成孩子應該善用假期增廣見聞。也正因如此,我很反對為了所謂增加就業競爭力,安排相關的暑期或實習工作。畢業入行以後是幾十年的工作生涯,還不夠學習機會?暑假時間較長,最好是去做一些將來不會再有機會做得到的事。


簡單而言,今日競爭環境講求的是表達能力、見識、應對、處事等軟技術,於是為家庭資源較少的一群人造成「輸在起跑線」情况。就此政府和民間社會可以有什麽應對?抑或苦無對策?篇幅所限,下星期繼續討論。


李律仁

法律界人士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