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港股兩個多星期前出現大跌市,恒生指數當日一度下跌2138點,是有紀錄以來最大的單日點數跌幅,收市仍然跌近1500點,全城嘩然。大部分傳媒不單將這新聞放在財經頭條,更加是當日的港聞頭條。
傳媒的股市報道,通常除了報道市况外,亦會試圖向受眾交代造成當日升市或跌市的原因,例如「內地出口數據欠佳,拖累恒指跌×××點」、「美國聯儲局可能減慢加息步伐,刺激港股升×××點」。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升跌市的原因是「真」原因嗎?媒體究竟憑什麼判斷當天的市况是什麼原因造成呢?
《黑天鵝》作者:
過度因果化扭曲市場真象
曾經擔任交易員、《黑天鵝效應》的作者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就對傳媒為市場變化不斷給予理由十分不以為然。他在書中舉例,指伊拉克前總統侯賽因被捕當日,彭博新聞(Bloomberg)先發了這則頭條:「美國國庫債券價格上升;捕獲侯賽因不能遏止恐怖主義」。半小時之後,美國債價由升轉跌,彭博對市况就提出新「理由」,發了新頭條:「美國國庫債券價格下跌;侯賽因被捕增加風險資產的吸引力」。同一個侯賽因,被用來解釋了市場完全相反的方向,塔雷伯欲以此例說明,傳媒過度把市况簡單因果化的報道方式,很容易扭曲了受眾的世界觀,令金融海嘯等災難性的「黑天鵝事件」更易發生。
根據經濟學的供求定律,市場價格升跌是由買賣雙方決定,但每個投資者買賣的原因及動機其實五花八門。用港股作例子,根據港交所的資料,今年上半年港股每日平均成交宗數超過157萬,每宗交易背後都有一個買家和賣家,要逐一核實他們買賣的原因並不可能,所以傳媒通常只能靠兩個方法:(1)訪問專家、投資銀行及經紀等市場人士,了解升跌市的原因;(2)靠自身的知識,結合市場上出現的消息,從而推斷出最可能的原因。
以上方法都有很大局限性。「專家」和記者本身都受自身知識及既有觀點限制,推斷的真確性成疑。依賴市場人士還有多一層風險,就是他們向傳媒交代的買賣原因未必真實。不時都有傳媒揭發有投資銀行對外唱好股份,另一邊廂自己的「炒房」卻賣出。投行對外發表的投資建議,與內部的投資策略有出入亦時有所聞。可見傳媒股市報道所作出的原因分析,有極大不確定性,並不是容易驗證的客觀事實,受眾亦難以分辨真偽。
看回7月8日港股大跌市,署理財政司長陳家強以及港交所主席周松崗當日見記者時都指出,跌市由兩邊因素造成:希臘債務危機懸而未決,以及內地股市暴跌。兩個原因都有一定合理性。希臘方面,當日港股開市前歐元區領袖財長緊急會議無突破,希臘未有依時提出新改革方案,德國放風考慮希臘「脫歐」可能,投資者避險減持股票是合理推測;內地方面,國家「暴力救市」多日無效,港股大跌市當天,內地有近一半股份以「籌劃重大事項」等「原因」停牌,相當於內地市場「落半閘」,自由買賣、超過一半市值為內地企業的港股市場,成為了投資者沽貨的選擇。
與官方不同
過半數傳媒直指內地因素累跌市
筆者翻看港股大跌市翌日(7月9 日)18份本地報章(16份中文及兩份英文)的股市頭條新聞,分析報道的標題及導言如何向受眾交代跌市成因(參閱附表)。與官方講法不同,過半數報章(10份)都只提及內地股市的因素,而沒有提及希臘因素。沒有報章只提及希臘因素,而6份報章就選擇提及大跌市由希臘及內地股市因素同時促成,而《經濟日報》及《晴報》就選擇在標題及導言描述市况,未有觸及跌市原因。
值得留意的是,6份兩個跌市因素都有提及的報章,在標題及導言中給予兩個原因的篇幅比例各有不同。一向被視為親中的3份報章《香港商報》、《文匯報》、《大公報》,多以「雙颱風」、「雙重夾擊」等字眼,給予兩個因素同等分量的重視,但其他報章如《南華早報》,在標題及導言的比例上,都比較突出內地拖累的因素。
另一方面,只提及內地因素拖累的報章,論述上亦各有不同。例如抗共立場鮮明的《蘋果日報》,將跌市元兇直指內地金融制度問題,以〈中港融合 股市攬炒〉為題,並指「港股再為內地托市政策『埋單』」,而其他報章就較多以「提款機」及「逃生門」來解釋內地股市大量公司停牌如何令港股暴跌。
從上述觀察看來,即使是屬於金融範疇的股市報道,由於缺乏客觀的驗證方法,讓媒體有很大空間詮釋大跌市的元兇,甚至連傳媒的政治取向亦有可能「影響」跌市的所謂成因。讀者們下次看到股市報道升跌市的原因時,宜用更批判的眼光去理解,或會更接近市場的真象。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 新聞及傳播學系高級講師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傳媒的股市報道,通常除了報道市况外,亦會試圖向受眾交代造成當日升市或跌市的原因,例如「內地出口數據欠佳,拖累恒指跌×××點」、「美國聯儲局可能減慢加息步伐,刺激港股升×××點」。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升跌市的原因是「真」原因嗎?媒體究竟憑什麼判斷當天的市况是什麼原因造成呢?
《黑天鵝》作者:
過度因果化扭曲市場真象
曾經擔任交易員、《黑天鵝效應》的作者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就對傳媒為市場變化不斷給予理由十分不以為然。他在書中舉例,指伊拉克前總統侯賽因被捕當日,彭博新聞(Bloomberg)先發了這則頭條:「美國國庫債券價格上升;捕獲侯賽因不能遏止恐怖主義」。半小時之後,美國債價由升轉跌,彭博對市况就提出新「理由」,發了新頭條:「美國國庫債券價格下跌;侯賽因被捕增加風險資產的吸引力」。同一個侯賽因,被用來解釋了市場完全相反的方向,塔雷伯欲以此例說明,傳媒過度把市况簡單因果化的報道方式,很容易扭曲了受眾的世界觀,令金融海嘯等災難性的「黑天鵝事件」更易發生。
根據經濟學的供求定律,市場價格升跌是由買賣雙方決定,但每個投資者買賣的原因及動機其實五花八門。用港股作例子,根據港交所的資料,今年上半年港股每日平均成交宗數超過157萬,每宗交易背後都有一個買家和賣家,要逐一核實他們買賣的原因並不可能,所以傳媒通常只能靠兩個方法:(1)訪問專家、投資銀行及經紀等市場人士,了解升跌市的原因;(2)靠自身的知識,結合市場上出現的消息,從而推斷出最可能的原因。
以上方法都有很大局限性。「專家」和記者本身都受自身知識及既有觀點限制,推斷的真確性成疑。依賴市場人士還有多一層風險,就是他們向傳媒交代的買賣原因未必真實。不時都有傳媒揭發有投資銀行對外唱好股份,另一邊廂自己的「炒房」卻賣出。投行對外發表的投資建議,與內部的投資策略有出入亦時有所聞。可見傳媒股市報道所作出的原因分析,有極大不確定性,並不是容易驗證的客觀事實,受眾亦難以分辨真偽。
看回7月8日港股大跌市,署理財政司長陳家強以及港交所主席周松崗當日見記者時都指出,跌市由兩邊因素造成:希臘債務危機懸而未決,以及內地股市暴跌。兩個原因都有一定合理性。希臘方面,當日港股開市前歐元區領袖財長緊急會議無突破,希臘未有依時提出新改革方案,德國放風考慮希臘「脫歐」可能,投資者避險減持股票是合理推測;內地方面,國家「暴力救市」多日無效,港股大跌市當天,內地有近一半股份以「籌劃重大事項」等「原因」停牌,相當於內地市場「落半閘」,自由買賣、超過一半市值為內地企業的港股市場,成為了投資者沽貨的選擇。
與官方不同
過半數傳媒直指內地因素累跌市
筆者翻看港股大跌市翌日(7月9 日)18份本地報章(16份中文及兩份英文)的股市頭條新聞,分析報道的標題及導言如何向受眾交代跌市成因(參閱附表)。與官方講法不同,過半數報章(10份)都只提及內地股市的因素,而沒有提及希臘因素。沒有報章只提及希臘因素,而6份報章就選擇提及大跌市由希臘及內地股市因素同時促成,而《經濟日報》及《晴報》就選擇在標題及導言描述市况,未有觸及跌市原因。
值得留意的是,6份兩個跌市因素都有提及的報章,在標題及導言中給予兩個原因的篇幅比例各有不同。一向被視為親中的3份報章《香港商報》、《文匯報》、《大公報》,多以「雙颱風」、「雙重夾擊」等字眼,給予兩個因素同等分量的重視,但其他報章如《南華早報》,在標題及導言的比例上,都比較突出內地拖累的因素。
另一方面,只提及內地因素拖累的報章,論述上亦各有不同。例如抗共立場鮮明的《蘋果日報》,將跌市元兇直指內地金融制度問題,以〈中港融合 股市攬炒〉為題,並指「港股再為內地托市政策『埋單』」,而其他報章就較多以「提款機」及「逃生門」來解釋內地股市大量公司停牌如何令港股暴跌。
從上述觀察看來,即使是屬於金融範疇的股市報道,由於缺乏客觀的驗證方法,讓媒體有很大空間詮釋大跌市的元兇,甚至連傳媒的政治取向亦有可能「影響」跌市的所謂成因。讀者們下次看到股市報道升跌市的原因時,宜用更批判的眼光去理解,或會更接近市場的真象。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 新聞及傳播學系高級講師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