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剛看到一篇書評文章引述已故大投資家鄧普頓爵士(Sir John Templeton)的說話﹕「人們老是問我,什麼地方的展望不錯,但這個問題問錯了。正確的問法是﹕什麼地方展望最慘?」鄧普頓的投資方法,就是人棄我取,人人悲慘時去買貨,人人樂觀則要小心,甚至減持或離場。
大家回憶一下,當美國在2011年發生「911」事件時,大家在做什麼?一般投資者都會變得恐慌,心想能不能及時將手上股票減持,而這個時候,鄧普頓卻立即想去增持股票,買的更是市場跌得最慘烈的航空股。結果呢,鄧普頓買了3隻航空股,其中1隻在6個月後升幅高達72%。
股市升跌 都有「理由」買樓
不說股市,大家又回想一下在2003年SARS時,疫症重災區淘大花園,一個單位只需50萬元,又敢不敢買?到今天淘大花園最廉宜的單位也要400萬元起!有趣的是,SARS時人人談樓色變,今天大家又開始說樓市只會買貴,不會買錯,早前當股市興旺時,都說人們賺了錢,買樓會更加爽手,最近股市急挫,又說「磚頭」最穩陣,更加要入市。
不過,筆者剛看到上海中原地產研究諮詢部一份調查報告指出,當地受股市暴跌致使購房資金縮水的客戶比例約佔兩成左右。這類買家原本將購房資金投入股市,希望短期獲益以購買更大房屋的願望落空後,購房情緒和購買力都大受影響,多數此類買家只能降低購房預算,個別買家因此違約而損失訂金(即撻訂)。
上海中原引述了一些案列﹕「金橋五蓮分行其中一套房源就是由於買家違約而爆單的。當時買家看中一套165萬元的兩房,並向賣家支付了10萬元定金,買家表示資金已投入股市,雙方約定一周後買家向賣家支付首付款。然而,恰逢股市暴跌,買家資金縮減30%,如果賣股票變現也遠遠湊不齊首付,由於他未按約定時間與賣家簽約,最終違約,其支付的10萬定金歸賣家所有。
內地換樓客 因股災被迫降預算
另外,也有受股市影響而出現置換客被迫降低購房預算,從中環置換到外環。塘橋二店分行的人員介紹,上月一名置換客看中一套450萬的三房而將自持房屋出售,然而,當他賣掉自己的房屋後,被銷售人員告知那套房已經被買走,當時由於房源稀缺,無合適房源可看,於是他將售房所得資金280萬全部投入股市,始料不及的是,短短不到1個月,資金縮水40%,他只能將購房預算降至300萬元,但已不可能在同區域購買到三房,無奈他將購房範圍轉移至外環附近的金橋板塊。」
既然內地出現有買樓客因炒燶股而要撻訂,又或被迫要轉買樓價較廉和較偏遠的地區房產,那內地人到香港買樓的熱情,會否也因出現股災而減弱?
其實,遠在股災出現以前,內地人在香港買樓佔整體成交的比例,早已不斷減少,相反內地賣出香港樓佔整體成交的比例,卻不斷上升。
強美元下 港樓吸引力減
根據中原統計,在香港私樓市場內地個人賣家宗數最新比例為5.5%,佔金額則比例6.7%,佔宗數比例連續8個季度上升,近4個季度連創歷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內地個人賣家佔宗數比例首次超過同期內地個人買家比例4.7%。後者低出0.8個百分點,首次出現負數,即流走的比例大於流入(圖1)。隨着A股調整,中原預期內地賣家高於買家的比例將會擴大。
筆者想提出的是,曾幾何時,大量內地人到香港買樓,成為推高樓價的重要原因,當內地人賣港樓開始比買港樓更積極的時候,未來樓價升跌,便要看香港人的收入和負擔能力是在改善,抑或在變差?
以往內地人喜歡到香港買樓,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民幣兌港元不斷升值,所以縱使香港樓價大升,以人民幣計則等同有折扣,內地人未必覺得港樓太貴。不過,人民幣兌港元單方向不斷升值也已出現變化,而更令擔心的是,美元近年不斷升值,港元在聯繫匯率下,相對其他貨幣也處極強勢,則以港元計價的香港物業,在內地人以至外國人眼中,計入匯價因素便貴上更貴!
油價挫 債市或爆煲
大家可看看美元與商品價值指數的關係,當美元走強,商品價格便多受壓(圖2),對於以美元或港元計價的房產,則美元大強勢,會否將是利淡樓價的因素(大家會否覺得房產也屬於商品的一種)?
英國經濟研究員Harry Dent剛發表了一幅有趣的圖表,指美國油井數目與美國原油產量出現了「終極死亡交叉」(圖3),指大家正為油價大跌而興高采烈之際,忘記了不少油公司發了大量的債券,如油價持續低迷,債市可能會出現如「次按」式爆煲的風險。
明報記者 陸振球
大家回憶一下,當美國在2011年發生「911」事件時,大家在做什麼?一般投資者都會變得恐慌,心想能不能及時將手上股票減持,而這個時候,鄧普頓卻立即想去增持股票,買的更是市場跌得最慘烈的航空股。結果呢,鄧普頓買了3隻航空股,其中1隻在6個月後升幅高達72%。
股市升跌 都有「理由」買樓
不說股市,大家又回想一下在2003年SARS時,疫症重災區淘大花園,一個單位只需50萬元,又敢不敢買?到今天淘大花園最廉宜的單位也要400萬元起!有趣的是,SARS時人人談樓色變,今天大家又開始說樓市只會買貴,不會買錯,早前當股市興旺時,都說人們賺了錢,買樓會更加爽手,最近股市急挫,又說「磚頭」最穩陣,更加要入市。
不過,筆者剛看到上海中原地產研究諮詢部一份調查報告指出,當地受股市暴跌致使購房資金縮水的客戶比例約佔兩成左右。這類買家原本將購房資金投入股市,希望短期獲益以購買更大房屋的願望落空後,購房情緒和購買力都大受影響,多數此類買家只能降低購房預算,個別買家因此違約而損失訂金(即撻訂)。
上海中原引述了一些案列﹕「金橋五蓮分行其中一套房源就是由於買家違約而爆單的。當時買家看中一套165萬元的兩房,並向賣家支付了10萬元定金,買家表示資金已投入股市,雙方約定一周後買家向賣家支付首付款。然而,恰逢股市暴跌,買家資金縮減30%,如果賣股票變現也遠遠湊不齊首付,由於他未按約定時間與賣家簽約,最終違約,其支付的10萬定金歸賣家所有。
內地換樓客 因股災被迫降預算
另外,也有受股市影響而出現置換客被迫降低購房預算,從中環置換到外環。塘橋二店分行的人員介紹,上月一名置換客看中一套450萬的三房而將自持房屋出售,然而,當他賣掉自己的房屋後,被銷售人員告知那套房已經被買走,當時由於房源稀缺,無合適房源可看,於是他將售房所得資金280萬全部投入股市,始料不及的是,短短不到1個月,資金縮水40%,他只能將購房預算降至300萬元,但已不可能在同區域購買到三房,無奈他將購房範圍轉移至外環附近的金橋板塊。」
既然內地出現有買樓客因炒燶股而要撻訂,又或被迫要轉買樓價較廉和較偏遠的地區房產,那內地人到香港買樓的熱情,會否也因出現股災而減弱?
其實,遠在股災出現以前,內地人在香港買樓佔整體成交的比例,早已不斷減少,相反內地賣出香港樓佔整體成交的比例,卻不斷上升。
強美元下 港樓吸引力減
根據中原統計,在香港私樓市場內地個人賣家宗數最新比例為5.5%,佔金額則比例6.7%,佔宗數比例連續8個季度上升,近4個季度連創歷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內地個人賣家佔宗數比例首次超過同期內地個人買家比例4.7%。後者低出0.8個百分點,首次出現負數,即流走的比例大於流入(圖1)。隨着A股調整,中原預期內地賣家高於買家的比例將會擴大。
筆者想提出的是,曾幾何時,大量內地人到香港買樓,成為推高樓價的重要原因,當內地人賣港樓開始比買港樓更積極的時候,未來樓價升跌,便要看香港人的收入和負擔能力是在改善,抑或在變差?
以往內地人喜歡到香港買樓,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民幣兌港元不斷升值,所以縱使香港樓價大升,以人民幣計則等同有折扣,內地人未必覺得港樓太貴。不過,人民幣兌港元單方向不斷升值也已出現變化,而更令擔心的是,美元近年不斷升值,港元在聯繫匯率下,相對其他貨幣也處極強勢,則以港元計價的香港物業,在內地人以至外國人眼中,計入匯價因素便貴上更貴!
油價挫 債市或爆煲
大家可看看美元與商品價值指數的關係,當美元走強,商品價格便多受壓(圖2),對於以美元或港元計價的房產,則美元大強勢,會否將是利淡樓價的因素(大家會否覺得房產也屬於商品的一種)?
英國經濟研究員Harry Dent剛發表了一幅有趣的圖表,指美國油井數目與美國原油產量出現了「終極死亡交叉」(圖3),指大家正為油價大跌而興高采烈之際,忘記了不少油公司發了大量的債券,如油價持續低迷,債市可能會出現如「次按」式爆煲的風險。
明報記者 陸振球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