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拒「施捨」受助者 建互相回饋關係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27日 06:35
2015年07月27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一般企業做善事,可能捐給一家慈善機構就罷了,但遊樂道創辦人魏華星卻不打算輕易「放過」捐款給公司的企業,而是希望可以穿針引線,令企業與學校長期合作,例如鼓勵企業旗下員工在學校做義工,學生為他們打開基層的視野,令雙方成為互相回饋的關係,一改企業「施捨」的地位。


「有些企業做善事,不知道善款用來做什麼事……與其不知道錢捐到哪裏去,倒不如做一個由頭到尾的計劃。」魏華星認為,企業可以與學校建立長遠的伙伴關係,做法就與九倉(0004)的Project WeCan(「學校起動」計劃)相若,但他更希望強調的,是這些學校同時可以回饋予企業。


捐款企業員工 赴學校當義工

根據遊樂道做法,企業可以捐款予與合作學校,以幫補學生學費及教材費用。每逢星期六,企業也會派出員工充當義工,率領學生一同去遊玩。此外,遊樂道亦樂意為企業與學校分區,例如嘉里集團郭氏基金自2012年初起就參與計劃,現正與東涌三間學校結成伙伴,不時派人開會,向遊樂道提出閱讀計劃等具體項目,商討如何幫助小朋友。


透過互動 接觸社會各階層

雖然聽來企業義務帶學生去遊玩、設計項目,像只有付出,但其實學生的家境與身分,是為企業打開了另一視野。遊樂道營運總監馮穎思表示,由於一些基金公司會聘請外籍或上流人士,鮮有機會接觸基層,但活動可以令他們了解香港基層小朋友,是他們日常工作未必接觸得到的的。魏華星說,其實我們對貧窮階層往往有一些不準確的看法:「這個世界很多人總是假設,將貧窮歸咎於窮人自己懶,或者不懂事,原來不是的。每個人都deserve(值得擁有)一些尊嚴及機會。」


[鄭智文 社企新天地]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