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香江富裕社會 響起城市悲歌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28日 06:35
2015年07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前日發生兩宗涉及長者的事故,一宗是84歲老翁與女婿同住,女婿因故失救死亡後,老翁因為不能自理而餓死;另一宗是78歲婆婆陪同昏迷孫兒到醫院急救,藥石無效,揭發婆婆以老弱之軀一邊工作、一邊照料3名稚年孫兒的苦况。這兩宗事故各有不同故事,說明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不過同樣反映理應頤養天年的老人家,面對超逾他們可以負荷的生活景况;在香港社會,他們的遭遇絕非孤例。本港步入老年社會,長者持續增加,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讓有需要長者獲得相應適當照顧,使香港社會不再上演使人揪心的長者悲劇。


慈雲山婆婆獨力養3孫

天水圍翁婿病死無人知

慈雲山慈正邨的婆婆獨力照料3名孫兒(還有一名孫兒不同住),箇中暴露的情况,關乎有工作能力的人是否願意照顧家人,這與個人秉性或實際環境有關,外人很難置喙。不過,男嬰猝逝,折射出婆婆不可能一邊為生活奔波,同時又可以照料好孫兒;就此,她明顯無能力。經過此事之後,若為婆婆一家帶來改變,她和3名孫兒都得到妥適照顧,固然值得高興;若情况不變,則社會福利署應該介入,使婆婆和孫兒在社會安全網得到照顧。


至於天水圍天耀邨一個單位發生的雙屍案,雖然84歲老翁獲女婿看顧,但是從61歲的女婿失救致死看來,他的健康情况或許早有問題,能否妥善照顧岳丈,早已埋下突變可能。以翁婿的情况,若不可能有健康親人照料,老翁入住安老院其實較恰當;現在兩人死得不為人知,反映他們未獲家族照應,並缺乏社會支援。本港人口老化日益嚴重,公屋有最多長者族群,他們之中有多少人類如婆婆和翁婿般,缺乏照應與支援,值得關注。


婆婆與翁婿並非社會福利署跟進個案,他們的遭遇,說明只要未跌入社會安全網,則無論生活多艱苦和無助,在現行機制下,在這個繁囂的社會都處於不被聞問狀態。婆婆接受訪問時,坦言為了餬口而工作,曾獨留3名孫兒在家,由7歲孫女照顧兩名初生男嬰,可見這個家庭的潛在風險極高。至於翁婿個案的風險也高,他們與婆婆一樣理應得到支援,可是並非社會個案,就只能自生自滅。


因此,從婆婆與翁婿的事例看來,成為社署個案的機制是否需要改變,從更闊角度找出需要幫助的人,值得當局研究。就公屋而言,房屋署應該可以擔當一定角色,例如把「睦鄰顧老」視為屋邨管理方針,調動居民關顧鄰居長者生活等情况。若發現有潛在需要幫助的老人家,可以直接或透過互助委員會向房署反映,讓房署人員經初步了解,若認為有需要,可通知社署介入處理。天水圍翁婿的情况,反映老年社會隱蔽老人愈來愈多,若能及早把翁婿找出來,由社署提供適當協助,或許這宗悲劇就不致發生。


長者居家安老

需要外展服務

若說政府應該提供足夠安老院、護老院等設施,全數安置長者,那也不切實際。舉世各國和地區,都不會也不可能這樣做,現在應對人口老化的主軸是推行居家安老,由整體社會分擔和應對。不過,長者居家安老,仍然要面對不少問題,特別是獨居老人或「老老照顧」,他們需要專業社工定時、適時探親或提供服務,使他們的日常生活獲得照顧。例如獲安排送飯、陪同到醫院覆診等,而透過有規律接觸,一旦長者發生什麼事,外間可及早知道和相應處理。天水圍翁婿坐困單位,若他們是社署的外展跟進個案,就不會出現屍體脹臭之後,才被發現已經猝死多時的情况。


慈雲山婆婆獨力撫養3名孫兒,天水圍翁婿先後猝死,他們的處境和遭遇,使人傷感和心痛。對照香港表面上富裕社會的景象,這兩宗個案存在着很大反差,嚴格而言是香港之恥。人口老化、老年社會是必然出現的事,讓奉獻一生的長者在人生餘下階段活得有尊嚴,是社會的共同承擔和責任,需要龐大資源;以特區政府的財力和可預見經濟景况,理應有足夠資源實現老有所養的目標。前日兩宗長者個案是活生生事例,顯示社會在關顧老人家方面,仍有大量空間等待改善。政府在安老的硬件設施和軟件配套,應該有一個總體規劃,並有時間表按序推行落實,使類如婆婆與翁婿的城市悲歌,在香港成為絕唱。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