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IB及DSE早前放榜,今年共有27名IB狀元及11名DSE狀元。狀元們愛看什麼書呢?是否要飽閱文學性高的經典名著,才能在公開試中脫穎而出?今期打開其中5名狀元的書櫃,裏頭有經典文學、歷史小說、流行文學、詩篇、雜誌等等,它們各有功效,除了讓他們增長知識外,同時為他們打打氣,平衡考試壓力,猶如一碗心靈雞湯。
書揭人性黑暗 建立批判思維
文憑試中的通識科,要求考生有豐富的時事知識及批判思維,而來自港大同學會書院的狀元郭俊勤,就從有關歷史、社會黑暗面的書籍中,建立了清晰的思維模式。
反思社會隱患 助應試通識
俊勤小學就讀港大同學會小學,學校注重培養學生英語閱讀,加上升中後的Dear Time(Drop Everything And Read時間),他從小培養了閱讀習慣,但主要都是看英文書,George Orwell的1984及Animal Farm等巨著,他一早已讀過。直至升上高中,受教於兩位好的中文老師,才打開了他的中文閱讀國度。
他的愛書包括《臺北人》,起初閱讀此書,只為撰寫閱讀報告,但國共內戰的故事背景,加上作者白先勇細膩的人物刻劃,令他大為讚歎,「序頁中有其他人對此書的分析,我共看了兩遍,讓我更理解內容,更感佩服」。此書讓俊勤踏入有關歷史的小說領域,之後他還讀了季羡林的《牛棚雜憶》和余華的《活着》,「純讀歷史會感到有點納悶,但小說有故事張力,令我愛不釋手」。
數着數着,他笑言自己愛看的都是很「黑暗」的書,「我很喜歡看反烏托邦的書,因為我覺得社會經常被塑造得很美好,但現實世界不止這一面,現今很多社會問題,如黑人、性小眾被歧視等,都需要大家關注」,而以上的三本著作,讓他了解到人性醜陋,亦讓他更留意社會上的隱患,反思多了,建立了批判思考,他說,對應試通識科亦有幫助。
「煲劇」增加英語詞彙
在準備考試期間,俊勤會「煲」美劇放鬆心情,「同學們開玩笑說我虛偽,裝作沒有溫習,其實考生的確需要一點娛樂」。例如以政治為題材的House of Cards、講製毒的Breaking Bad,他認為,除了能了解一些平日鮮有機會接觸的題材外,亦能提升英語聽講水平,「多聽外國人說英語,能增加詞彙,用英語溝通時,內容便不會流於表面,更能學到俚語」。
˙郭俊勤
學校﹕港大同學會書院
成績﹕DSE考獲7科5**,數學延伸單元考獲5
升學計劃﹕香港大學醫學院
˙喜愛讀物﹕
《牛棚雜憶》 作者﹕季羡林
《臺北人》 作者﹕白先勇
◆流行讀物非「垃圾」 培養語文學中史
狀元看的書不一定正經八百,其實他們跟一般年輕人無異,亦愛看流行小說,港大同學會書院的DSE狀元譚樂敏就偏愛天航的著作。
想像歷史空隙 史書延伸學習
樂敏說,自小便喜歡到書局「打書釘」,終日流連書店,在眾多作家中,最愛天航,他所有著作,樂敏全都閱讀過,部分更讀過一次以上。身邊的同學看到這個年年考第一的女生,對這些看似沒什麼養分的小說如此着迷,都會叫她少看一點﹕「他們開玩笑道﹕『你又在看這些垃圾書?』但我不這樣認為呀,天航的創作很認真,有深度。」她又稱,小說的故事背景有紮實的資料根據,例如《秦始皇最恐怖的遺言》,作者主要在沒有被記載的歷史空隙中加以想像創作,有人或會認為不忠於史實,但樂敏認為天馬行空的構想令歷史更有故事性,令她愛不釋手。她說本身對歷史並沒有很大興趣,但看畢此書後,主動借閱有關秦代的史書,延伸學習。
她又認為,作者的文筆很好,經過長年累月的閱讀,亦讓她對自己的中文根底充滿信心。在中文寫作方面,她自言擅長寫抒情文,平日除了交作文功課外,亦會額外作文請老師批改。不過,今次文憑試中,她未能盡情發揮,「考試前參考了同學的補習筆記,看到補習社『貼中』抒情文的題目,我擔心很多人會選擇此題,便選擇了寫議論文」,幸好她曾讀過議論文的「雞精書」,加上深厚的中文根底,仍能得到佳績。
The Hunger Games伴作戰DSE
而跟她於考試中並肩作戰的是The Hunger Games系列,「這套書是我於考試時作為休閒閱讀的」,內容有關人們在極權下反抗、同類互相爭鬥的故事,她說有點像文憑試的情况,「公開試中,考生之間難免有競爭,令我將考試與故事聯繫,因此特別有共鳴,但我慶幸自己的同學都是互相扶持的」。她又提到,從前十分注重成績,但中五時因壓力太大致胃痛,身體響起警號後,才學會放鬆心情,她認為,除了勤力外,抱着輕鬆態度迎戰公開試,亦是令她成為狀元的原因之一。
˙譚樂敏
學校﹕港大同學會書院
成績﹕DSE考獲7科5**
升學計劃﹕香港大學工商管理學 學士(法學)
˙喜愛讀物
《秦始皇最恐怖的遺言》 作者﹕天航
The Hunger Games 作者﹕Suzanne Collins
文﹕鍾家寶、顏燕雯、梁淑英
圖﹕陳淑安、李紹昌、余俊亮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