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何美儀﹕TSA 的羅生門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28日 06:35
2015年07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近日閙得熱哄哄的教育議題非TSA「全港性系統評估」莫屬。自2004年,小三、小六和中三的孩子要參加教育局每年6月推行的TSA。TSA評估孩子在中文、英文和數學的「基本能力」,設立的目的,是為提供全港學校在中、英、數3科的水平的資料,以便政府為有需要的學校提供支援;並促使學校結合評估數據與學校發展的需要,制定改善學與教成效的計劃。


教協在6月尾的記者會中發報詳盡的2015年問卷調查報告後,教育局副秘書長陳嘉琪博士隨即在教育局網頁登文,題為〈「全港性系統評估」為促進學習 非為操練〉。吳局長亦在《明報》訪問回應:「TSA受大部分老師歡迎」,跟教協的調查數據可謂南轅北轍。好!就來一次TSA大解剖。


TSA的4個疑團

疑團一:「TSA受大部分老師歡迎」

教育局謂:2011年及2013年,教育局有蒐集教師及家長意見,指大部分教師認為教學報告有用。就連香港資助小學校長會主席梁兆棠亦指甚少收到家長或學生反映因TSA操練而感到壓力(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大學線月刊》119期,2015年5月)。


但教協則指:2011年及2013年,教協亦有進行TSA調查,指TSA對小學生造成巨大的補課及操練壓力。


教協於2015年4月再進行調查。調查對象是小學課程發展主任及小學中文/英文/數學科任老師,分別收回139份及1916份。即是說,調查起碼來自139間小學,全港共526間本地小學,教協調查數據結果有一定代表性。以下是部分調查結果:


•約七成教師認為TSA影響日常教學及測考;

•約七成教師表示有因TSA而為學生補課,平均每星期超過兩小時;

•97%教師表示有要求學生購買補充練習,小三及小六級別平均購買3.1本;

•認為教師壓力嚴重(7至10分)的有80%,認為學生壓力嚴重(7至10分)的有73%;

•約六成半教師表示TSA不應繼續推行。


根據以上分析,吳局長說「TSA受大部分老師歡迎」實在令人摸不着頭腦。其實,早於2009年已有不少大學學者及學校老師指出TSA的操練及「基本能力」釐定的問題。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及香港數學教育學會已於2013年把多篇的研究文章輯錄成書——《全港性系統評估(TSA)評論文集》。莫非教局真的認為這全是無中生有?


那教育局是如何蒐集教師及家長的意見呢?調查覆蓋了多少教師和家長?認為報告有用,就可說成「歡迎TSA」嗎?有沒有問及操練的嚴重程度?教育局可以公開調查內容嗎?

疑團二:TSA測試「基本能力」,毋須操練

教育局謂:學生應可以透過日常的學習以獲取基本能力。因應評估而進行額外操練,或購買額外的練習試題皆非必要。


教協的調查卻道 :只有約兩成教師認為TSA試卷符合小三和小六學生可應付的程度。約七成教師認為學生必須經過操練,才能應付TSA考試。


究竟「基本能力」是怎樣釐定的呢?仔細看看TSA過往10年的試卷,令人費解的是起初數年的試卷確實較淺易。但試卷的文字量每年激增,如小三的中文評估文章篇幅,由2004年的550字躍升至2008年的1110字,考試時間卻沒有改變。這跟教育局所謂的 「最低而可接受的知識與技能的水平」,壓根兒是兩碼子的事。


疑團三:學校應給予學生更有效的學習空間

什麼是更有效的學習空間及方式?陳博士一向都很熱心推動以閱讀帶動學習,我個人亦非常同意!但實際上小學生的閱讀風氣有多濃厚?看看2011年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PIRLS)的報告就一目了然。


香港小四學生在PIRLS測試中,世界排名第一,力壓45個國家/地區。但在問卷調查中卻發現,香港小學生的閱讀動機及閱讀信心卻是世界包尾!香港大學研究團隊沒有解釋這兩極現象,只總結一句:「可見大部分香港小四學生閱讀並非為了樂趣。香港小四學生閱讀成績優異,與其他原因有關。」言下之意,這個世界第一的美譽,背後可能指的是世界操練第一而已(www.hku.hk/press/c_news_detail_8975.html)。


優才(楊殷有娣)書院(小學部)陳家偉校長於6月30日的《星島日報》以〈Learn More, Test Less〉為題,寫下這樣的結語:「我們應該讓學生有空間,有較愉快的童年。這應由教育局取消TSA開始,也許,小學生的書包可減輕一兩磅,功德無量。或日、美國、加拿大及澳洲等地都有類似評估,但你看他們的學生的水平又是否很理想。 香港在PISA名列前茅,請官員別盲從國際潮流,作不必要的監控。」


陳校長的肺腑真言「TSA已推出逾10年, 但成效不彰,對學校、家長及學生均沒有實質的幫助」。能否上達局長?


疑團四:優良學校會善用TSA報告,優化教與學

教育局謂:具學習效能的學校不會視TSA數據為評估學生表現的唯一指標,或用作學校之間片面的排名或比較。


那當然是一個最理想的教學現場,但我們得知較嚴重操練TSA的學校大多是基層學校。比較有名氣的學校有着較豐厚的家長資源,學生小一入學時的水平已較高,小三TSA要評估的能力對那些學校來說可能只是小一二的程度而已。


既然TSA的原意是幫助學校改善教學,教局何不邀請那些「具學習效能」而又不是區內名校的學校,分享如果不操練TSA,卻教學優良,讓其他學校借鏡?TSA的數據已累積了10年,還要繼續年年取數據嗎?對於弱勢學校,或「未具學習效能」的學校,教局能否放下評核之刀,伸出支援的手?

現况似「雞同鴨講」

總括而言,現况似是「雞同鴨講」。教育局如果認為教協的問卷調查不能盡信,可以進行一次全港小學調查嗎?局方有沒有確實具體的方法遏止過度操練歪風(尤其是在基層學校)?官員絕不能只說「假以時日,學校會以專業的角度逐步調整過度操練的風氣」。孩子自小一開始已被TSA扼殺學習空間。無論TSA的目的及價值有多高尚,倘若執行上出現無可挽救的失控及異化,局方應考慮壯士斷臂,還孩子真正的學習。


作者是TSA關注組召集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