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李維儉﹕戰後70年紀念的一點反思:「日本人論」的民族主義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3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31日 06:35
2015年07月3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傳媒一般關心日本政府與右翼團體的言論,並擔心軍國主義有復辟趨勢,這當然令人關注,但二戰以來,日本的民族主義發展有其獨特面貌,支配着大眾的思維,隱含於社會意識裏不為大眾所察覺,不知不覺形成了崇尚日本民族精神並充滿排他性的民族意識。


戰後至1960年代,日本於戰後重建中摸索日美關係、日本國際及社會發展方向,可以說民族自信受到一定的打擊。但隨着1970年代經濟成就日漸顯著,日本社會意識也逐漸對自身看法有着明顯轉變。從日本報章、書店暢銷書都以日本民族性為討論話題,反映日本社會對日本國民性具有巨大的興趣,學術界更有把日本民族性進行理論化討論,提出不少獨特的日本國民族論觀點。最具代表性的包括有中根千枝的日本社會論與土居健郎有關日本人依賴心理結構的論述。


作為社會人類學專家,中根認為日本社會是垂直式,以團體為單位的獨特社會。她有關看法詳見於《日本社會》 一書,而該書成為日本研究其中一本重要著作,但書裏中根沒有提出任何人類學的數據蒐集方法來建立她的理論,只是強調日本民族有別於美國、印度及中國等國家,並認識日本現代化成功的種子早已存在於日本社會,從古到今,日本民族性始終如一,西式民主雖沒有在日本生根,但團體式社會發揮現代化動員效果比西式民主更見顯著,論述中流露着中根對日本的民族獨特性及單一性值得珍惜及歌頌的特色。土居從不同角度來認同中根的看法,指出日本語言與心理結構有別於西方社會,與日本社會的獨特性密不可分。


1970年代「日本人論」發展高峰

這樣視日本為單一民族,強調日本獨特性的思想於二次大戰前已成為思想界主流,稱為「日本人論」。戰後曾一度低沉,但1970至1980年代又再次壯大,從廣泛影響及有關日本民族性專題出版數量來看,這10年算是戰後的「日本人論」發展的一次高峰,影響範圍已超越思想學術界,一般知識分子、教師、企業高層、傳媒工作者等都受「日本人論」的影響,認為日本民族具有得天獨厚的民族基因,驅使日本民族完成偉大而迅速的現代化及戰敗重建。這種思想讓戰敗的日本重拾民族自信,今天日本民族論仍在日本社會很具市場價值,從日本人被指是世上最熱中於討論民族性的看法可見一斑。不少學者已指出「日本人論」其實是一種文化民族主義宣傳的多於一種客觀的學術研究,而且受到官方認同及支持有關研究,並翻譯為不同語言向外國宣傳。


反映知識階層對日本文化的自豪

文化民族主義與民族認同確立與強化有密切關係,中根千枝的論述明顯在這方面有推波助瀾的效果。在她眼中,日本現代化的根早在德川時代已植根於日本社會,甚至認為更早的古代從萬世一系的民族單純性有密切關係。中根之後,「日本人獨特論」的思潮從未停止過,繼續在學術圈與出版媒體成為討論熱點,有關「日本人論」的專題與著作近年更是五花八門。多少反映日本知識階層對日本文化的一份執著與自豪。


「日本人論」的思想與發生於中國明清之交,日本思想界裏一股強調日本民族優於中國的民族論,認為滿清異族入主中國後中華文化正統不再,從此日本才是中華正統的承繼有密切關係。自詡為文化大國,賀茂真淵(1697—1769)與本居宣長(1730—1801)等江戶時代的日本國學家就成為這股思想形成的主要推動者,早在江戶時代他們已從日本古代文學如《源氏物語》、《萬葉集》等找出日本文化的原有精神,成為日本國學形成的一股重要力量。


戰後這種傲視其他東亞文化的態度與「日本人論」發展密不可分,相信這股民族文化主義與江戶時代日本國學一脈相承。 這股隱含於日本社會的民族觀念可能比右翼思想更有礙於建立東亞互相了解與溝通。寫於戰後70周年,希望在東亞地區民眾互諒溝通,和平合作可長足發展,我們需要了解自身,更要了解對方思維方式。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系博士研究生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