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賴卓彬﹕尋求香港人的政治共識長青網文章

2015年08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8月03日 06:35
2015年08月0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2015年政改一役,香港出現了前所未見的所謂「黃藍對決」,社會議題的不同意見,每每立刻轉化為敵我矛盾、有你無我的格局。最近政府轉移施政方針,着重民生而不再跟進政制討論。筆者認為,將當前的政治困局掃進地氈底,看似是暫時紓緩了劍拔弩張的情勢,卻是治標不治本,不單不能化解衝突,反而會將政治上的對立,擴散至各個民生領域。政治困局的根本出路,始終在於找出香港人的政治共識,以超越「黃藍對決」。


最近筆者和不同人士討論,普遍反應是反問3個問題:既然現在的施政方針不在政改議題,為什麼此時此刻要尋找香港人的政治共識?所謂的「共識」其實是什麼?由誰定義共識?

持份者之間的共識,是讓彼此建立互信的基礎,而沒有互信,則無可能有良好管治。政改一役,社會被撕裂,各方失去互信,即使政府聚焦民生,在缺乏互相信任的情况下,現在任何政策建議,都不會得到足夠的支持。以為將施政方針「非政治化」就可以改善管治,其實是緣木求魚。


從政改討論期間的對抗、對立所見,各方持份者都應該清楚,自己不可能單憑一己之力而扳倒對方。退一步而言,即使任何一方有足夠實力「贏咗場交」,亦會「輸咗頭家」,就算有一方窮盡力量,不惜一切將對方剷除,他們都必須付出龐大代價,而成本就由全香港人共同承擔;以為自己贏了,其實是所有人都輸了。所以,各方既然有不被輕易吞滅的實力,而自己又不可能勝者全取,那就必須與對方談判,尋求出彼此都可以接受的折衷結果。


所謂共識,是各持份者在認識並充分考慮到彼此的利益所在後,透過談判所提出,並為各方可以接受的結果。因為共識是透過談判而得來的,因此它的內容是策略性的:各持份者盡可從各自的理想、價值觀而有自己的立場,但真正達成各方都可以接受的談判結果,卻是必然兼顧各方利益的折衷結果。而且,因為各人的利益考慮,會隨着社會發展改變,所以共識的內容,不會永遠固定。


因此,共識並非只由某一群人構思出來,然後單方面要求(或威脅)其他人全盤接受;尋找共識,需要社會各持份者的參與,但並不訴之於鬥人多、鬥大權、鬥大聲。雖然各持份者各自有他們的價值觀、理想,以及利益考慮,但要得出共識,則不可能單純訴之於一己的利益或訴之於一己的理想。所以,尋求共識,必須要先放棄自己勝者全取的心態,而共識的內容,亦不會是勝者全取的結果。


回顧政改一役,不論是支持或反對政改方案的持份者,都先後站在有利自己的道德高地,然後擺出強硬立場,再號召立場相同的人示威,與自己立場相左的人對抗。當有人說出政改是「正邪之爭」,全香港人都成了「非友即敵」,通過政改頓成泡影。


「非道德」進路商討政治共識

既然政府現在不再討論政改,社會各持份者大可不必重複「企硬、吹雞、曬馬」三部曲,而可採取「非道德」的進路,去商討香港的政治共識。所謂「非道德」,不同於「不道德」,更不是要大家放棄各自心中的價值觀和理想;而是不再動輒以己方的道德觀念壓人,商討時,則以如何取得成果,讓雙方利益同時得到保障為最重要。尋找共識,就是要先認識各方立場背後的關鍵考慮,務求得出各方可能接受的條款。香港人當中,有親泛民者,有親建制者,更有其他人,其實並無明顯政治傾向;這很可能就是香港人的真實面貌。以「非道德」的進路討論政治發展,並不是要大家停留在現實,而是要先以現實為基礎,聆聽、考慮各方利益所在,才有可能找出共識,然後才能有真正的各方互信。


作者是香港大學 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榮譽助理教授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