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醫者仁心 勇者無懼長青網文章

2015年08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8月04日 06:35
2015年08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袁國勇教授另一文章是寫康德黎(Sir James Cantlie)。對中國近代史有興趣的人對康德黎的名字應不會陌生,他就是成功營救在倫敦被清政府拘捕的孫中山先生的恩師。


康德黎在1887年初夏離開倫敦到香港行醫,到港一個月之後,他就當上了香港華人西醫學院籌備委員會秘書。在白文信(Sir Patrick Mansion)、何啟和康德黎的努力下,香港華人西醫書院於1887年10月1日正式成立。


當年入讀西醫學院的學生共十三人,孫中山即為其中之一,據文章說,康德黎除教授醫學知識,還教導西洋運動如木球、網球等,令康德黎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到1892年,第一屆醫學院學生畢業,13名學生中僅兩人及格,孫中山取得最高分數。


孫中山的行醫生涯並不順利,康德黎曾經多方協助,到1896年2月,康德黎一家離開香港返回倫敦,師徒兩人輾轉再在夏威夷見面,事緣孫中山在廣州起義失敗,為逃避清廷追捕逃往澳門,再從到香港找康德黎求救,康助他先到日本,從橫濱再往夏威夷。


袁國勇教授 政治敏感度高

重聚之後,康德黎鼓勵孫到英國深造,考取認可資格在英國執業行醫,孫中山聽從恩師意見赴英。在英國時,孫常到康德黎寓所拜訪,清政府的使館正好就在康家附近。康德黎曾開玩笑說,清使館既在側,孫中山有空可造訪之,豈料一語成讖,孫中山果然為清政府扣捕,這就是近代史著名的《國父倫敦蒙難記》,孫中山記述此事成書,令他名揚歐洲。


孫中山能脫險,得力於康德黎四出奔走,動員「外國勢力」包括媒體和英國法院,向清政府施壓。孫獲釋後,康德黎勸他重新習醫,但孫最後仍然決定走革命之路。


同為醫學教授,袁國勇記白文信和康德黎兩人的貢獻,並不囿於醫學範疇,而是廣及世道民生和人文關懷。讀醫的人很多都熱中革命(近代如魯迅先生是另一非凡人物),袁國勇教授說他未受過「政治訓練」,然而他的政治敏感度其實極高。(袁國勇、龍振邦、杜啟泓記康德黎的文章刊2013年3月14、16、19日《信報》)


[陳景祥 齊物論]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