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恒指升108點,收報24,514點,成交金額686億元,幾可說是乾升,期指成交量和未平倉合約均同樣極少。擁有今年FOMC的投票權的亞特蘭大聯儲主席Lockhart表示,如果經濟活動沒有惡化,他準備好支持9月加息,美元及美國債息攜手上揚,但受壓多時的亞洲股市成功止跌反彈,周二未能受惠於A股急升的港股亦終於反彈,只是成交金額進一步萎縮,就連期指市場亦了無生氣。
本欄周一指阿爺勢必大興土木,而據《經濟參考報》,首批3000億元專項金融債正式來臨,資金可當作項目的資本金投入,亦即項目方不需要拿一分本錢便可開工,消息刺激水泥、鋼鐵、鐵路等板塊向好。整體而言,筆者繼續傾向大市短期反彈,但不宜對幅度有太大期望。
年內加息已是既定事實,市場也接受了,經過過去1個月調整後,歐日股市對此表現得較好,與52周高位相差無幾,亞洲及新興市場表現最差。這背後,一來是企業質素的問題,試問產品合格率不足30%的中國中車(1766),又怎樣跟國際同業相比?在這基礎上,市場亦對歐元、日圓等已發展地區的貨幣更有信心,美國加息美元升值,但歐日優質企業的價值卻不會降低,更可能是受惠匯價下跌,相對美國同業更具競爭優勢。因此,匯價跌多少股價便升多少,而縱觀過去1個月的表現,即使以美元計,歐洲主要股市亦錄得不俗的升幅,德法便分別升3.4%及6%。
中國經濟放緩 韓台泰出口受壓
相反,新興市場貨幣轉弱,美元強勢只是導火線,問題還是出在自身。無論是資源出口型的巴西、俄羅斯、南非等,還是高度工業化的韓國、台灣、泰國等,很主要的出口對象均是中國。隨着中國樓市上升周期終結,資源出口型的率先倒下,但韓台泰近月亦未見得能置身事外,出口紛紛受壓。韓國出口已連續六個月下滑,製造業商業信心亦跌至2012年以來最低,這或許與MERS有關,但短暫的疫情打擊的是旅遊業和本地消費,與製造業關係不大。主要原因,還是中國經濟欠佳,韓國上半年出口往中國金額下降2.1%,台灣更高達9.2%,而整體情况同樣疲弱, 韓台6月份出口分別大跌3.3%及13.9%。
3000億建設資金到位 刺激相關板塊
出口需求疲弱,王道應是限制供應來調節,但這等於允許經濟衰退,政治上不正確,而實際上,台韓兩地亦一直以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當中韓國固投增幅一直超過6%,GDP增長卻僅2%左右。這種造法短期很有效,但中長期卻會步中國的後塵,逐漸走上債務問題。
截至今年6月底止,中國非金融企業負債為GDP的122.3%,韓國亦達105%,惠譽單是上半年就下調了40家公司的信貸評級,上調僅5家,比例為1999年以來最差。因此,外圍反彈亞洲及新興市場也跟着彈,但卻未必能維持太耐。
專項金融債正式面世,國開行、農發行向郵儲銀行定向發行專項建設債券,中央財政按照專項建設債券的90%給予貼息。這批用於補充地方建設項目資本金的專項建設債券的規模,國開行大約為2000億元,農發行為1000億元,總規模為3000億元。貼息後,實際利率僅0.5%至1%,而集資所得可以股本投入的方式成為基建項目的資本金。這等於地方不用花費一分一毫,由政策性銀行提供資本,商業銀行提供借貸。當前政策性銀行根本就是人行的延伸,只是名義上分開,再以PSL、MLF之名來行QE之實,分別只是前者理論上有期限、要償還及定向吧了。只要人行願意,可無限供應,現在就看中央對經濟放緩有多擔憂。
全市悲觀 持炒一轉心態
至於港股,昨日跟隨亞太區股市造好,升跌比51:49,夜期升逾百點。筆者仍傾向反彈持續,但一來區內基本因素欠佳,在實體經濟扭轉劣勢前,外資不會大舉回流,而港股亦確實有愈彈成交愈縮之勢,就連期指未平倉張數亦低企,由大戶到散戶皆無信心入市。
信相反理論便應入市,事關全市皆悲觀,筆者亦希望中港以至區內股市能轉勢,但客觀看卻暫時機會不大,大家都只是炒一轉的心態。
[江宗仁 還看今朝]
本欄周一指阿爺勢必大興土木,而據《經濟參考報》,首批3000億元專項金融債正式來臨,資金可當作項目的資本金投入,亦即項目方不需要拿一分本錢便可開工,消息刺激水泥、鋼鐵、鐵路等板塊向好。整體而言,筆者繼續傾向大市短期反彈,但不宜對幅度有太大期望。
年內加息已是既定事實,市場也接受了,經過過去1個月調整後,歐日股市對此表現得較好,與52周高位相差無幾,亞洲及新興市場表現最差。這背後,一來是企業質素的問題,試問產品合格率不足30%的中國中車(1766),又怎樣跟國際同業相比?在這基礎上,市場亦對歐元、日圓等已發展地區的貨幣更有信心,美國加息美元升值,但歐日優質企業的價值卻不會降低,更可能是受惠匯價下跌,相對美國同業更具競爭優勢。因此,匯價跌多少股價便升多少,而縱觀過去1個月的表現,即使以美元計,歐洲主要股市亦錄得不俗的升幅,德法便分別升3.4%及6%。
中國經濟放緩 韓台泰出口受壓
相反,新興市場貨幣轉弱,美元強勢只是導火線,問題還是出在自身。無論是資源出口型的巴西、俄羅斯、南非等,還是高度工業化的韓國、台灣、泰國等,很主要的出口對象均是中國。隨着中國樓市上升周期終結,資源出口型的率先倒下,但韓台泰近月亦未見得能置身事外,出口紛紛受壓。韓國出口已連續六個月下滑,製造業商業信心亦跌至2012年以來最低,這或許與MERS有關,但短暫的疫情打擊的是旅遊業和本地消費,與製造業關係不大。主要原因,還是中國經濟欠佳,韓國上半年出口往中國金額下降2.1%,台灣更高達9.2%,而整體情况同樣疲弱, 韓台6月份出口分別大跌3.3%及13.9%。
3000億建設資金到位 刺激相關板塊
出口需求疲弱,王道應是限制供應來調節,但這等於允許經濟衰退,政治上不正確,而實際上,台韓兩地亦一直以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當中韓國固投增幅一直超過6%,GDP增長卻僅2%左右。這種造法短期很有效,但中長期卻會步中國的後塵,逐漸走上債務問題。
截至今年6月底止,中國非金融企業負債為GDP的122.3%,韓國亦達105%,惠譽單是上半年就下調了40家公司的信貸評級,上調僅5家,比例為1999年以來最差。因此,外圍反彈亞洲及新興市場也跟着彈,但卻未必能維持太耐。
專項金融債正式面世,國開行、農發行向郵儲銀行定向發行專項建設債券,中央財政按照專項建設債券的90%給予貼息。這批用於補充地方建設項目資本金的專項建設債券的規模,國開行大約為2000億元,農發行為1000億元,總規模為3000億元。貼息後,實際利率僅0.5%至1%,而集資所得可以股本投入的方式成為基建項目的資本金。這等於地方不用花費一分一毫,由政策性銀行提供資本,商業銀行提供借貸。當前政策性銀行根本就是人行的延伸,只是名義上分開,再以PSL、MLF之名來行QE之實,分別只是前者理論上有期限、要償還及定向吧了。只要人行願意,可無限供應,現在就看中央對經濟放緩有多擔憂。
全市悲觀 持炒一轉心態
至於港股,昨日跟隨亞太區股市造好,升跌比51:49,夜期升逾百點。筆者仍傾向反彈持續,但一來區內基本因素欠佳,在實體經濟扭轉劣勢前,外資不會大舉回流,而港股亦確實有愈彈成交愈縮之勢,就連期指未平倉張數亦低企,由大戶到散戶皆無信心入市。
信相反理論便應入市,事關全市皆悲觀,筆者亦希望中港以至區內股市能轉勢,但客觀看卻暫時機會不大,大家都只是炒一轉的心態。
[江宗仁 還看今朝]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