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張舊相片,背後有幾多歷史?訴說着幾多人的故事?
當人人高舉「本土」,其實我們有多了解腳下這片土地?
一幢幢高樓之下,是曾經的大海還是農田?
余震宇在二○○六年開始收集舊照片,並於二○一二年開設「香港舊照片」專頁。
各路同好紛紛貢獻私人珍藏,用一張又一張舊照補足了香港歷史的空白。
古老不等於珍貴
香港舊相片的專頁有超過十四萬人讚好,並不是偶然的事。專頁上的相片不少均屬珍品,皆因余震宇收集相片有兩大原則:一要原圖,二要獨特。原圖通常指翻拍或掃描私人相簿的照片,相片檔案通常較大,角度獨特,可觀性甚高。遇上這些照片,即使像素較低,他都會用軟件修輯後分享。
至於獨特,就關乎相片的取景角度、拍攝年份、以及資料豐富程度。例如觀塘舊稱官塘,坊間不少舊相片只見填海後的觀塘模樣,但是四十年代的官塘其實依然是一片汪洋,旁邊只是油庫。五十年代末期,海心島因填海才併入土瓜灣,居民於五十年代初期乘船來往海心島的照片就十分特別。還有五十年代才開始發展的柴灣木屋區,該區居民都很窮,鮮有相片紀錄。
多間廠名 多個地標
一張舊相片其實隱藏了許多資料和故事,放大照片後見到廠名或街名,都有助拼湊該區的發展軌迹和歷史。「一間間紗廠印證日本侵華時,逃難來港的大陸人於沿海設廠的歷史。土瓜灣天廚味精廠的照片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多一個廠名就等於多一個地標。只要對比《華僑日報》當年出版的年鑑及地圖,找出地標所在地,勾劃附近的歷史,就可以從舊報紙追溯更多資料。」
保育有根有據
現為中學教師的余震宇在銅鑼灣長大,見證崇光百貨出現、地鐵通車、碧麗宮戲院變成世貿中心。收集舊照片多年,到今日他依然認為最震撼的一幅照片——大坑農地。「我沒有想過原來自己經常去的中央圖書館,前身竟然是農地,相片中的低窪地方種植了稻米。」
一切從研究海岸線開始
不少人講起填海,就自然講到保育。余震宇最初無心插柳由研究海岸線開始,了解得愈多就愈發覺得要令更多人知道填海的離譜之處。「假如保育只是訴之於情緒覺得拆掉好可惜而反對填海,實在難以說服人。如果我能夠由開埠的歷史講你知,灣仔與尖沙嘴的距離由一八四二年的2460米縮減至二○一三年的930米,只剩下約一個地鐵站區的距離,你就會明白政府填海填得有幾離譜。」
填海計劃較少關注
目前的保護海港條例只保護維多利亞港,政府或其他人除非有凌駕性公眾需要,否則不得於維港填海。現今香港政府寧願填海也不收地,正如政府在菜園村收地一事遇上極大反抗,但是正在討論的青衣西南以及欣澳填海計劃就較少迴響。「政府認為就算有人反對,也有機會通過到。」
填了海,得來住不起的豪宅
九龍站、奧運站、西九文化區,幾個都是填海而來的寶貴地方,屹立着一幢又幢豪宅,地鐵站上蓋都是倒模一樣的商場名店。「香港人有幾可逛名店?香港人有幾多個買得豪宅?政府填海賣地賺回來的收益,香港市民能夠分享到成果嗎?西九文化區仍然是一片爛地,租單車五分鐘就踩完。到二○三○年起好的時候,我都已經五十歲。」以前人人講獅子山下,認同不斷發展觀,因為只要讀好書或者努力點就可以賺到錢上到樓。「現時的年輕人,畢業後可以做些什麼?大家都看不見將來。」
添馬艦選址金鐘加劇塞車
政府作為城市規劃者,理應善用珍貴的地土地資源,但是政府總部卻選址於金鐘添馬艦,加劇港島區交通擠塞問題,灣仔繞道只是亡羊補牢的規劃。反觀韓國政府卻帶頭將政府部門遷到偏遠地區,帶動該區的經濟發展及交通配套。「香港不能再靠填海產生新的土地,而是應該善用現有的土地。例如改建粉嶺的高爾夫球場、重建油塘至茶果嶺的一片寮屋區等等。」
沒有歷史,哪有身分?
早在六十年代末期,要拆尖沙嘴火車站及鐘樓的時候,九龍居民協會曾要求保留,不過他們是一群外國人,香港市民當時並不在乎。即使在七十年代,依然有不少香港人住在徙置區。「雖然大家會關心鄰里的事,卻很少理會社會的事。當一個人要憂柴憂米的時候,很難期望他會走出來抗爭。」當香港人開始尋找自己的身分,本土意識才逐漸抬頭。
課堂上,香港史的缺席
殖民地年代香港人沒有身分;回歸祖國,才又發現自己不想成為中國人。余震宇在中學時代讀歷史只有西洋史,即使有香港史的部分也可以放棄修讀。「在香港學習歷史最荒謬之處,在於我們清楚中國史多過香港史,我們知道有文化大革命但未必知有六七暴動。當香港歷史是一片空白之時,香港人對自己身分又有幾大認同感?」二○○三年後香港的政治問題浮面,及至二○○七年保衛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一事是相當重要的轉捩點。
保育與發展 政府狹隘思維
假如大家今日看見二十年代的中環相片,滿街都是歐陸式建築,相信不少人都會認同這些建築有保留價值。「但是當時的政府見地方不夠,就會拆掉重來。由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都是同一發展模式,並非單單是一任政府的事。」可惜的是,今時今日香港政府仍然保留同樣思維,最有代表性的天星、皇后碼頭已經拆掉,第一個華人住到山頂的何東花園亦已出售,孫中山史蹟徑其實沒有任何相關古蹟。「即使成功保留的灣仔和昌大押變成貴價酒吧,現時剩下又容易認的地標又有歷史價值的,只有尖沙嘴鐘樓和中環前立法會。」
歷史就在左近 自發研究發掘
經營專頁三年,支持者接近十五萬人。余震宇期望透過專頁鼓勵更多人自發研究歷史。「我最初都是邊學邊做,但是翻查舊報紙、舊地圖,並非什麼高深的事,其實你同我都做得到。假如能夠令香港歷史變得普及,就已經功德無量。」香港海事博物館現正舉辦「香港製造:我城.我故事」專題展覽,展驍由滙豐贊助。余震宇曾推出《港島海岸線》及《九龍海岸線》兩書,將於8月22日主講「維港風貌百年變遷」講座,歡迎公眾報名參加。
主題:透過舊照,講述填海歷史、緬懷歷史建築,並探討港九兩岸發展
日期:8月22日(周六)
時間:下午4時至5時半
文/ 伍詠欣
圖/ 受訪者提供、劉焌陶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