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浙江省近年推出拆十字架兼拆教堂政策,成為最觸動人心的中國新聞,事件已導致外交、法治、經濟、文明等社會成本一一損失。
中國式宗教自由是由國家管控,別於西方的宗教自由,這是上千年國情。中共治下基督教受管於兩個建制組織: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基督教協會。這「兩會」作為信教市民(教牧信徒)和不能信教幹部的協調緩衝「中間人」。如今,「強拆事件」反映「兩會」也保不了其「官方教會」,反益了具「真教會」吸引力的「地下教會」,以致「脫兩會、入地下」成風,化成「祝福」。
歷史一再印證:宗教打壓往往是誤會兼無效。《聖經》述說其主角所應許的是「貧窮的(得福音)、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受壓制的得自由」(路加福音四章18節)。縱然這些應許常被教外人誤解為「威脅政權」的起義,但歷代信徒(包括中國)在被誤受屈下仍是按使徒們所教「順服在上掌權的」。問題的出現,始自西方教會自中世紀沾上政治利益後,生出從「政教結盟」到「政教對抗」糾纏,更不時牽連其傳教地區而挑起政教衝突。昔日基督教依附「帝國勢力」帶給官紳的陰影,不幸延續至今。
今教會察政治入侵之不義
事實上,二戰後西方教會已對「借政治助傳教或被政治利用」有深切反省;今天不單是國內教會,就是普世華人教會,都是獨立自主地辦教會辦神學院(西教士皆主動退出或退為配角)。就算在西方,教會亦曉得政治入侵的不義而對政客高度警覺,全美最大的宗派美南浸信會曾於上次總統選舉,拒絕政客拉票。北美當代最受推崇的政治倫理學家Stanley Hauerwas,就已從上一代影響美國極大的尼布爾兄弟(Reinhold Niebuhr and H. Richard Niebuhr)的政治神學走出,轉向「讓教會做回教會」(let the church be the church)的神學不沾政治路線。他成功推動門諾會神學一套和平主義(pacifism)和德性倫理(virtue ethics),就是備受打壓卻不還手(再加愛你的仇敵),比清教徒更清教(再加清政),顯示教內人厭倦過去那套爭勝(再加強國)的神學。美國國情今需一套適合的政教關係神學,中國國情也是。
「拆十字架」合乎國情?據稱地方新領導眼見浙江溫州處處十架高豎,有感無神論治下豈能如此,遂下令強拆以挫有神論。若此為真,則如斯文革時期及之前的舊式宗教管控,明顯不合國情與世情:不合國家邁向新型大國的大國體統,不合當今西方基督教迴避政治的理解(宗教被利用侵華已不成氣候)。
政府拆教堂拉教牧 反催生維權
領導「兩會」近半世紀的丁光訓主教,1988年論到當時活躍的林獻羔家庭教會,提出宗教管控四方面底線,就是「(林氏)不反黨,不反社會主義、不搞非法違法活動、不配合海外反華勢力的滲透,他就有權利辦他的家庭聚會,他的家庭聚會的存在只能說明我國宗教信仰自由」(〈丁光訓反對廣東宗教政策〉,《百姓》1989年3月,頁17)。對這「四不」,國內地上地下教會一向奉公守法,政府「拆十架拆教堂拉教牧」反而催生維權,自尋煩惱。
教會史表明一個弔詭現象,就是:愈遭打壓的教會愈吸引人民信教。文革十年,教徒不減反增,歷史似又重演這「祝福」。
作者是哲學博士、衛道神學研究院神學哲學科副教授
中國式宗教自由是由國家管控,別於西方的宗教自由,這是上千年國情。中共治下基督教受管於兩個建制組織: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基督教協會。這「兩會」作為信教市民(教牧信徒)和不能信教幹部的協調緩衝「中間人」。如今,「強拆事件」反映「兩會」也保不了其「官方教會」,反益了具「真教會」吸引力的「地下教會」,以致「脫兩會、入地下」成風,化成「祝福」。
歷史一再印證:宗教打壓往往是誤會兼無效。《聖經》述說其主角所應許的是「貧窮的(得福音)、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受壓制的得自由」(路加福音四章18節)。縱然這些應許常被教外人誤解為「威脅政權」的起義,但歷代信徒(包括中國)在被誤受屈下仍是按使徒們所教「順服在上掌權的」。問題的出現,始自西方教會自中世紀沾上政治利益後,生出從「政教結盟」到「政教對抗」糾纏,更不時牽連其傳教地區而挑起政教衝突。昔日基督教依附「帝國勢力」帶給官紳的陰影,不幸延續至今。
今教會察政治入侵之不義
事實上,二戰後西方教會已對「借政治助傳教或被政治利用」有深切反省;今天不單是國內教會,就是普世華人教會,都是獨立自主地辦教會辦神學院(西教士皆主動退出或退為配角)。就算在西方,教會亦曉得政治入侵的不義而對政客高度警覺,全美最大的宗派美南浸信會曾於上次總統選舉,拒絕政客拉票。北美當代最受推崇的政治倫理學家Stanley Hauerwas,就已從上一代影響美國極大的尼布爾兄弟(Reinhold Niebuhr and H. Richard Niebuhr)的政治神學走出,轉向「讓教會做回教會」(let the church be the church)的神學不沾政治路線。他成功推動門諾會神學一套和平主義(pacifism)和德性倫理(virtue ethics),就是備受打壓卻不還手(再加愛你的仇敵),比清教徒更清教(再加清政),顯示教內人厭倦過去那套爭勝(再加強國)的神學。美國國情今需一套適合的政教關係神學,中國國情也是。
「拆十字架」合乎國情?據稱地方新領導眼見浙江溫州處處十架高豎,有感無神論治下豈能如此,遂下令強拆以挫有神論。若此為真,則如斯文革時期及之前的舊式宗教管控,明顯不合國情與世情:不合國家邁向新型大國的大國體統,不合當今西方基督教迴避政治的理解(宗教被利用侵華已不成氣候)。
政府拆教堂拉教牧 反催生維權
領導「兩會」近半世紀的丁光訓主教,1988年論到當時活躍的林獻羔家庭教會,提出宗教管控四方面底線,就是「(林氏)不反黨,不反社會主義、不搞非法違法活動、不配合海外反華勢力的滲透,他就有權利辦他的家庭聚會,他的家庭聚會的存在只能說明我國宗教信仰自由」(〈丁光訓反對廣東宗教政策〉,《百姓》1989年3月,頁17)。對這「四不」,國內地上地下教會一向奉公守法,政府「拆十架拆教堂拉教牧」反而催生維權,自尋煩惱。
教會史表明一個弔詭現象,就是:愈遭打壓的教會愈吸引人民信教。文革十年,教徒不減反增,歷史似又重演這「祝福」。
作者是哲學博士、衛道神學研究院神學哲學科副教授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