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由曾掌管無綫及亞視新聞部的梁家榮出任廣播處長,可能是政府近期最明智的人事決定。作為新聞工作者,梁家榮40年的職業生涯並非全無污點;但他追求的專業質素和相信的新聞價值,將會為亟待改革的香港電台注入生命力,也可以讓他名正言順、理直氣壯地在港台現行的體制內推行改革。相信政府是汲取了2011年委任政務官鄧忍光為廣播處長的教訓——鄧忍光既沒有受過新聞的專業訓練,也未曾實踐過新聞的專業價值,又怎可以期望他提升港台作為新聞機構的專業水平?更何况由一個career bureaucrat去改革港台,焉能塞悠悠之口,抵擋各界對政府干預新聞自由的指摘?
當然,這是假設梁家榮有改革港台的勇氣,以及政府有改革港台的政治決心(political will)。改革港台是艱巨的任務:有工會組織的港台員工固然會大力反對,視港台為政治盟友的泛民、反共傳媒和記者組織也必定藉此機會大做文章。香港新聞自由岌岌可危,甚至香港新聞自由已死的舊調,又會重彈。
實情是岌岌可危甚至奄奄一息的不是新聞的自由,而是新聞的專業。新聞自由誠然可貴,媒體的編輯自主權(editorial independence)也確實關乎公眾利益和知情權,亦是讓媒體發揮其看守犬(watchdog)功能的先決條件,這本來並無可議之處。問題是檢討港台的角色和功能,以及它在社會上發揮的影響力,不可單單計較它享有多大的編輯自主權,更要追究它怎樣行使這編輯自主權,以及利用這編輯自主權做了些什麼(what it has achieved with its editorial independence)。
節目質素 必須下價值判斷
這其實不是什麼深奧的新聞學理論,只是常識而已。舉個例,在極端自由主義(ultra liberalism)的影響下,歐洲有報章和雜誌對全球回教徒的抗議充耳不聞,以捍衛新聞自由為理由,不時轉載和刊登侮辱回教先知穆罕默德(Prophet Mohammad)的諷刺漫畫,結果激化西方社會與回教國家的對抗,引發一連串的外交風波、示威浪潮和恐怖主義襲擊。由此可見,連最起碼的常識和責任感都沒有的新聞機構一旦行使編輯自主權,可以造成多大的破壞。
這所以要公允評價港台,便無法亦不應避而不談它的節目質素;而要評價港台節目的質素,便必然涉及主觀的價值標準和價值判斷。新任處長梁家榮應該做的,是在集思廣益、深思熟慮之後,就港台的角色、功能、編輯方針和節目水平,作出尖銳而中肯的價值判斷。這個價值判斷當然要有事實的根據(facts-based),但它必然有其主觀的成分。梁家榮本人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場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身為港台的「老總」,有沒有分優辨劣的判斷能力?
港台是新聞傳播機構,而我們討論新聞傳播機構的工作,不能像格力犬一樣,只懂得一味追着編輯自主權這隻電子兔。我們更要關心編輯的判斷是否準確,編輯的表現是否優秀,即editorial judgment與editorial excellence的概念。
作為公共品(public good),港台在取悅受眾與教育受眾,受眾想知道什麼和需要知道什麼(what they want to know and what they need to know)之間,必須找到更好的平衡。
梁家榮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在明年4月亞視牌照屆滿之時帶領港台邁進電視和電台廣播的數碼新紀元,也不是要為港台的新總部爭取天文數字的立法會撥款;而是將講真話(truthfulness)、符合事實(accuracy)、客觀(objectivity)、持平(impartiality)、公正(fairness)和向公眾負責(public accountability)這些新聞的專業操守和原則,重新嵌入港台做新聞的方法。
港台能否履行使命 必須回答
他認為等同港台憲法的《香港電台約章》在「有關港台肩負的公共目的及使命」一節,明言港台必須「提供準確而持平的新聞報道、資訊、觀點及分析」,以加強市民對社會、國家和世界的認識,以及「培養市民對公民及國民身分的認同感」。港台有履行到它的使命嗎?這是梁家榮必須提出並且回答的問題,否則就是失職。
林沛理
專欄作家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