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被港府視為經濟增長最重要引擎的私人消費開支,第二季按年增長達到6%,首季亦有5.3%增長,但另一方面,由政府統計處公布的零售業數據卻連續4個月負增長,兩者明顯有天淵之別。
同時包括港人醫療教育等開支
對於兩種數據有如此大差距的出入,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解釋是因為兩者統計口徑有別,「最直接的分別是,零售業數據不包括香港人在外地購物的開支,私人消費開支則會計算在內;另外零售業數據不計服務類開支,這也會造成兩者結果有分別」。
事實上,政府網站也說明,零售業數據包括消費者在貨品方面的開支,但不包括佔消費者整體開支約50%的服務開支,例如房屋、醫療及保健服務、交通及通訊、教育及娛樂等;此外,零售業數據會計算訪港旅客購物開支,但不包括香港居民在外地購物開支,因此零售業數據不應視為私人消費開支的一個全面指標。
另一方面,雖然政府經濟顧問陳李藹倫認為,7月以來的港股大跌不會對私人消費帶來嚴重負面影響,因為現時恆指仍有24,000點水平,與首季差不多,而首季私人消費開支也有5.3%增幅,不過麥萃才覺得,股市大跌始終會阻礙市民消費意欲,因為市民心態上還是會覺得自己有虧損,在非必要消費方面就可能會「忍手」。
同時包括港人醫療教育等開支
對於兩種數據有如此大差距的出入,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解釋是因為兩者統計口徑有別,「最直接的分別是,零售業數據不包括香港人在外地購物的開支,私人消費開支則會計算在內;另外零售業數據不計服務類開支,這也會造成兩者結果有分別」。
事實上,政府網站也說明,零售業數據包括消費者在貨品方面的開支,但不包括佔消費者整體開支約50%的服務開支,例如房屋、醫療及保健服務、交通及通訊、教育及娛樂等;此外,零售業數據會計算訪港旅客購物開支,但不包括香港居民在外地購物開支,因此零售業數據不應視為私人消費開支的一個全面指標。
另一方面,雖然政府經濟顧問陳李藹倫認為,7月以來的港股大跌不會對私人消費帶來嚴重負面影響,因為現時恆指仍有24,000點水平,與首季差不多,而首季私人消費開支也有5.3%增幅,不過麥萃才覺得,股市大跌始終會阻礙市民消費意欲,因為市民心態上還是會覺得自己有虧損,在非必要消費方面就可能會「忍手」。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