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說文解字》曰﹕「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聲。」「字」的本義為婦女生子,取其象形文字部件之意,養護孩子於屋簷下。
文字之所以為「字」,皆因文字的演變積攥,有如人類繁衍後代,在年月間琢磨技術,蔓生智慧,承傳歷史。
入夜後的港鐵站,出入往返月台的人開始減少,室內白光依然亮得累人。
柯熾堅久病未癒,坐在列車前的長椅,一筆一畫在筆者的黃本子上,說文解字。
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由重工業轉型,習染歐美設計概念,令傳意設計業開始興起,孕育了靳埭強,陳幼堅等知名本土設計師。
造字,卻一直處於設計行業的邊緣,始終被忽略。
「設計有華麗的包裝,有顏色,講才華;造字嘛,只有黑與白,沒有顏色,沒有graphic art,好悶,造字講苦幹。」話雖如此,年過六十的柯熾堅還是花了大半生造字。
造字講苦幹
柯熾堅為戰後嬰兒潮的第二代香港人,中學畢業後,加入廣告公司,期後參與地鐵指標系統規劃,輾轉游走於港台各大字體設計企業,移民加國後回流,二○○八年創立信黑體公司。中文於殖民統治下淪為次等,經七十年代由學界發起的中文運動後,才正式享有官方語言的地位。作為土生土長的漢字設計師,柯熾堅坦言:「其實我的客戶只有一兩家香港公司。香港的文化急功近利,企業對字體的敏感度與審美水平極低,他們維持在『字體要錢的嗎?』的心態。」
反觀鄰近地區,台灣有漸趨成熟的文字設計組群,培育文字設計與研究的愛好者,如JUSTFONT網站以小公司的形式運作,用深入淺出的文章把知識公共化,普及化。日本對日語中的漢字(Kanji)卻盡見尊重﹕森澤(Morisawa),寫研(Shinka)兩家著名字體設計公司為行業建構強大的知識板塊,藝術大學有專門培訓字體設計師的課程,有關當局對街道上看板手繪技術的保留,各界遵守電子字體版權守則……「這些不是三言兩語之間就能達成,而是一整個世紀積累下來的事。」柯熾堅於台灣與香港偶有從事教育工作,雖則課堂上屢屢向熱心學生澆冷水,說穿香港文字設計業不成氣候,從他的倦容依然看見銳利的目光,「即使知道每年畢業的人數有限,有字體知識的人更少,會鑽研中文字更寥寥無幾,但只要有一個兩個人願意繼續,我就會做下去。如果我不做就沒有人會做。由台灣帶動香港至少要個五年十年。」
糅合書法與排印學
造字,顧名思義以雙手創造文字:刻模,鑄字,撿字,排板,印刷。二三十年前,文字設計附屬於印刷排版業之下,隨專業知識的壯大與工業規範的形成,才漸漸成為一個獨立行業。「經歷了PHOTOSET照相植字,光學字版。印刷術的發明改變了造字生態,活版印刷的字粒,由泥土換成木材,再用金屬鉛。從早年逐個字由人手繪圖,再經掃描輸出,載入電腦,到後期用軟件根據早年的字型樣本,再每個筆劃組件拼湊整體比例。」柯熾堅喜歡講歷史,毫不吝嗇,從古到今,羅織出一部香港印刷造字史。
「文字主要受書寫工具影響,美感也從中而來。西方用羽毛墨水筆而寫出的公鈎和收尾,即使相隔多年其書寫來源依舊顯然易見,可見對文字的長相,比例,線條與工具息息相關。」中國的歷史文化亦然,毛筆韌而不軟,剛柔並濟,多變如漢字的字型,「經過不同的時代,一輪演變淘汰,北魏,大小篆……楷書,已成為大家認定的漢字標準。」書法,一種以中國藝術為首的呈現方式。字體排印學(Typography),一種由西方引入的文字設計工業標準規範。兩者極端如光譜兩末,柯熾堅卻將兩者平衡糅合,作為香港造字第一人。
他於學習水墨畫的過程中,領悟到國畫與習字的異同﹕呈現以工筆,意念倒像潑墨。「水墨畫與造字的概念是一致的,都講求『氣動流通』。一個字的方格內有黑白位,造字最高的層次是要掌控白位,而非黑位。」一方格內筆劃尖銳或飽滿,一書頁內字句長短或凹凸,一信息內言語張揚或內斂,同樣留下無形的註腳。
文字審美 靚不是「大晒」
讀者平日透過書刊雜誌電子屏幕上接觸的多是標準字體,當中又以宋體(又稱明體),黑體為主。這些貌似規矩刻板的,往往最能克服時間性、媒介與場合的局限。潮流來又去,那些年在ICQ,MSN,XANGA等通訊程式、個人網誌上曇花一現,各式各樣圓滾滾的娃娃體,少女體,則是時間短暫的產物,反映當下的美學價值,盛行不過一時的媒體文化。柯熾堅三十多年來醉心鑽研的,是前者。
「文字的審美觀,不是一個『靚』字就能說罷。這是一個令人混淆視聽的觀念。『靚定唔靚』不過是一個籠統的用詞,而非準確表述字體本身。」柯熾堅說得一臉正經。在資訊氾濫,速食文化當道的社會裏頭,信息皆通過視覺捷徑傳達(如標題,infographics),如是者,用家漸漸把文字的存在,長相,呈現,組合,樣式視之為理所當然。忽略設計原意而盲目評斷字體與排版的制式刻板單一,是對文字設計師最嚴重失實的指控。
地鐵宋體
部件誇張指示性強
地鐵宋體,一九八五年完成設計,字體用途如其名。明體,橫筆細,豎筆特粗,鈎筆收得鋒利而尖長,每個部件都顯然誇張。「明體猶如現代化的楷書,起筆收筆勾剔捺撇如書法一樣,刻意加強。因為這不是作印刷品之用,而是近距離的路牌指示,辨別性需要強,指示才會清晰。」公共交通運輸系統的導向指標(Wayfinder System)是文字設計與字體應用的一大學問,導向指標的藝術與美學也為城市面貌一部分。八十年代,華人佔當時社會人口比例的九成,故以明體運用於親近行人的指示牌(有別於高速公路駕駛者與路牌的距離),以現代化的姿態呈現中華文化氣息。若車站機場酒店等人來人往而無法建立社會關係的非場所(non-place)為一個超現代城市的必然產物,那導向指標則為一條輸送帶,讓城市人於這些有形無形,有名無名的通道走廊廣場房間中徐徐移動。在港鐵成為交通,空間,地產霸權,滲入生活的每個角度之時,每個月台,每個指示牌上的地鐵宋體,都遺下最始初的痕迹。
儷宋體
修長纖細
儷宋體,一九八九年完成設計,以其女兒命名。筆劃修長纖細,起筆帶有楷書迴鋒的意念,撇筆尾端尖銳俐落。「儷宋當年針對信報而設計,所以我要一款骨架性重的字,字不可能長很多肉。因為那時印刷術沒有現在高明,而且報紙紙質粗糙,油墨印刷會令內容更不清晰。」柯熾堅說得份外耐心誠懇。油墨與紙面的接觸與按壓,繪製與印刷後呈現的差別,早就納入計算考量之中。如今,於字典印刷密集的編排,海量的字句段落中,儷宋依然適用稱職。於數位時代的洪流之下,或許儷宋於電子顯示設備已顯得過細亦過時,但它亦同時負載了整個紙本印刷與出版業時代的興衰。
信黑體
筆畫簡約
信黑體,二○一一年完成設計。《墨子經》曰﹕「信,言合於意也」。筆畫簡約清朗,線條突出,沒有絲毫累贅的按、捺、點,辨識度高,為方便手機等電子屏幕閱讀而設計。信黑體的粗幼度並非隨線性增長,而是按照筆劃的寬度建構相應的骨架,「我不贊同以一副骨架不停增大加粗。一個字變大,當中的佈局也會隨之改變。若以『東』字中間的一豎為基準,字型加大,重心也會降低。」數位時代下,字體設計漸趨圖像化,黑體尤甚,繼而失去漢字的神髓。漢字本身不全然是方塊,如「十」字呈菱形,「上」字呈三角。柯熾堅揮一揮墨水筆,隨即一目了然。
躍動的文字
文字超越了資訊載體,成為時代的文化符號。「嚴肅的政府公文,用宋體明體;迪士尼的宣傳品,則需要一些跳動感較強的字體。用字有不同的立場,不同的平台,我們需要不同的字體,套用於不同的地方。有些尖銳,有些柔和,有些脹滿,中性的Helvetica也有存在的需要。」拉丁西方文字的語義,衍生於一個個字母的組合,節奏與韻律,而漢字的形狀黑白,則生出中文特有的份量與親疏。每個字出自柯熾堅的手,就成了脈絡分明,有溫度厚度的生命體。
文/ 謝西嘉
圖/ 劉焌陶
編輯/洪慧冰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