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年在內地非常流行的音樂真人騷,好像《中國好聲音》和《我是歌手》,雖然已不再是新事物,但仍然陸續有A貨湧現,如最近江蘇衛視製作的《蒙面歌王》,就因為評判巫啟賢演技太差而鬧出笑話。最近,《中國好聲音》開始播放第四季,落重本請來周杰倫擔任評判,不搞花巧但同樣吸睛,那是製作人手段高低的分別,但內地市場大,同類節目的商機幾乎是取之不竭,即使競爭者多,還是有水位賺錢。
這類節目即使千篇一律,又僱用職業觀眾扮陶醉、流眼淚,但筆者還是愛看,除了欣賞內地同胞的高水準表演,我特別留意內地目前的製作水平。以音樂真人騷為例,無論是音樂、燈光、劇本、鏡頭調度等等,都能看得出事前的仔細雕琢工夫。
留心節目內容,有時候還會領悟到一點內地社會氣氛,像最近幾集的《中國好聲音》,力捧一班外國歸來中英文化兼備的美少年,還有海外參賽者硬銷外地華人都在追看國內電視節目等等,單是掌握梳理這些線索,就是很不錯的國情教育。
再看香港大台最近聲稱甚受歡迎的炒冷飯音樂節目《Sunday靚聲王》,相比之下,製作之求祈簡直是笑話!
筆者非常同情汪阿姐和秋官,到2015年還要獨挑大樑,而堂堂大台到今時今日還要靠兩位老人家食糊,香港的娛樂事業特別是電視業,可謂衰到貼地。
內地競爭成本緊縮 成致命傷
有做電視製作的老友分析,大台同時面對內地競爭和緊縮成本,已經進入了惡性循環,踏上了亞視當年的死路,分別只是早死還是遲死。
受惠於內地娛樂市場蓬勃,香港藝人即使是無甚名氣的二打六,在國內得到的酬金都較香港大台的人工多出數倍甚至數十倍,所有藝人自然都會北望神州搵人仔。大台無力競爭,退而求其次找更二打六的二打六取代,加上製作成本限制,節目欠缺吸引力,觀眾流失是必然,廣告收入亦自然向下,製作成本因此持續萎縮,觀眾看見節目質素每况愈下,即使是死忠粉絲,最後亦只能選擇轉台。
本地天王內地開show一晚收數百萬
說到底,香港和內地娛樂事業的「盛轉衰/衰轉盛」,作為香港人都一定痛心。只顧食老本的大台和玩弄發牌制度的梁特,固然要負上歷史責任,但背後的市場力量和香港扭曲的市場環境,才是最致命因素。
筆者最近跟一位在內地搞演唱會的香港商人見面,終於實實在在掌握了一些實際數字,了解內地的娛樂市場。這位人兄為一位香港天王級歌手的內地巡唱承包了其中一站,於一個三線城市一個可容納兩萬人的體育館搞一場show,投資額約1200萬元人民幣,當中一半是天王的歌酬,他自己賺200萬。
筆者以為一晚賺200萬人仔非常和味,這位大老闆卻不以為然,因為一些台灣天王巨星,在內地比港星更加吃香,為他們搞演唱會,利潤可以是倍數計!
一晚歌酬高逾700萬港紙,在香港聽起來的確有點匪夷所思,但在內地,大家卻不覺得不合理,因為我們都明白甚麼是economies of scale。
中港是兩個完全不能類比的市場,內地未來會出現的發展機會,在香港幾乎是不可能出現的。我明白這很令人洩氣,但實在很真實。如此這般,聰明如王維基卻一心只想在香港做娛樂事業,沒有北望,實在令筆者百思不得其解。
筆者按:執筆之時,在維基百科看了一些《中國好聲音》的資料,發現The Voice這個起源於荷蘭的真人騷,已經在全球逾一半國家「落地」(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Voice_(TV_series)),只餘下中亞和中非,那的確是全球化威力的例子。
筆者忽發奇想,習大大要發展「一帶一路」,應立即着手搞一個中國特色的真人騷節目,搶攻中亞和中非市場。
[應正亮 廿四味]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