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BBC新節目記錄了5名中國老師到英國一所中學試教4星期,片中可見兩地教學存在鮮明對比和矛盾。事實上,英國社會上早有聲音,批評英美等地近年紛紛到高踞成績榜前列的東亞地區取經,仿效當地教學模式,其實都是捉錯用神;過去不少研究均指出,在課程學制以外,東亞地區包括香港學校教育的成功,是取決於文化因素。
不少論者把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等地視為於所謂儒家文化圈內,香港亦不例外;在儒家思想傳統推崇教育的文化影響下,父母對子女學習成績要求高,認為用功讀書是成功的不二法門,所以我們不難理解東亞社會普遍重視學業。換個角度看,許多移民研究顯示,英美等地東亞移民的子女,即使沒有卓越的東亞式學制「庇佑」,但大多數還是在學能成績上表現出眾,足證文化因素之重要性。
那香港學生在國際評估上屢獲佳績,多少能「歸功」於儒家文化因素呢?中大教育學院劉潔玲、何瑞珠根據2009年學生能力國際評估(PISA)閱讀表現數據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本港學生普遍持正面學習態度、老師權威性高、重視背誦策略等等,可說無不屬於儒家文化典型教育特色。
別過度着重文化本質論
然而,我們在相關討論裏要多警惕,別滿足於籠統的文化解說或別過度着重文化本質論之類的論述。聽過一位小學校長在演說中提到,對於本港達至高水平閱讀自信的學生比例長期偏低的情况,有研究解釋是因為受儒家文化影響,是一種謙卑表現云云。姑勿論校長的轉述是否準確,但有些文化解釋確實流於牽強、自圓其說。
沒錯,文化因素是重要的,但當我們在談論本港以至東亞區教育生態的相似性時,也別忘記區內各地歷史文化演變、地緣政治等方面各不盡同。新加坡教育所展現的儒家文化特質,跟越南、日本的有何分別?談中國教育,具體是指上海或新疆?大韓文化又指哪一「韓」?
學習取向關乎社會結構
更重要的是,文化解說往往忽略了各種社會基礎結構,亦未有處理不同社會群體、學制安排、過渡到人力市場途徑(如德國教育行學徒制)等制度之間如何互相影響。
例如,那些根深柢固的學習取向不一定由傳統文化而來,亦可關乎到社會向上流動途徑的結構問題。一項西班牙移民研究(Yiu 2013)(註)顯示,相比其他族裔的移民子女,華裔移民子女在教育抱負上表現最低:近四成人期望完成初中而已。研究解釋,鑑於種族歧視充斥當地學校和就業市場,華裔子女難以通過升學途徑獲取較好事業前境,反而普遍認為創業、搞小生意更有前途。
看看澳門,長期依賴單一產業驅動經濟發展,即使按理社會受到儒家文化影響,但年輕人似乎難以被說服努力讀書才有出頭天。相反香港人主流認為高學歷是找到好工作的基本條件,與社會上流機制,不無關係。上述中大研究亦提及,本港學生每周被安排逾4.5小時參與常規閱讀課、30.4%學生參與課後班,高於國際平均水平。其實本港催谷學業做法頗為制度化,這除了文化因素,或與精英主義學制,以至青年升學、就業出路較單一有關。
雖則在教育研究,尤其是比較研究上,文化因素常被視為極具決定性的解釋依據,但絕不可對此執迷。若凡事馬上歸因到傳統文化上,討論便容易流於空洞,甚至有避實擊虛之嫌,更往往未能讓我們真正進入討論。當然,具體回到「港生何以領先全球」一問上,到最終(從一開始)我們還得搞清楚,到底為何要問這個問題。
註:Yiu, J.(2013). Calibrated Ambitions: Low Educational Ambition as a Form of Strategic Adaptation Among Chinese Youth in Spai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47:573-611.
不少論者把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等地視為於所謂儒家文化圈內,香港亦不例外;在儒家思想傳統推崇教育的文化影響下,父母對子女學習成績要求高,認為用功讀書是成功的不二法門,所以我們不難理解東亞社會普遍重視學業。換個角度看,許多移民研究顯示,英美等地東亞移民的子女,即使沒有卓越的東亞式學制「庇佑」,但大多數還是在學能成績上表現出眾,足證文化因素之重要性。
那香港學生在國際評估上屢獲佳績,多少能「歸功」於儒家文化因素呢?中大教育學院劉潔玲、何瑞珠根據2009年學生能力國際評估(PISA)閱讀表現數據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本港學生普遍持正面學習態度、老師權威性高、重視背誦策略等等,可說無不屬於儒家文化典型教育特色。
別過度着重文化本質論
然而,我們在相關討論裏要多警惕,別滿足於籠統的文化解說或別過度着重文化本質論之類的論述。聽過一位小學校長在演說中提到,對於本港達至高水平閱讀自信的學生比例長期偏低的情况,有研究解釋是因為受儒家文化影響,是一種謙卑表現云云。姑勿論校長的轉述是否準確,但有些文化解釋確實流於牽強、自圓其說。
沒錯,文化因素是重要的,但當我們在談論本港以至東亞區教育生態的相似性時,也別忘記區內各地歷史文化演變、地緣政治等方面各不盡同。新加坡教育所展現的儒家文化特質,跟越南、日本的有何分別?談中國教育,具體是指上海或新疆?大韓文化又指哪一「韓」?
學習取向關乎社會結構
更重要的是,文化解說往往忽略了各種社會基礎結構,亦未有處理不同社會群體、學制安排、過渡到人力市場途徑(如德國教育行學徒制)等制度之間如何互相影響。
例如,那些根深柢固的學習取向不一定由傳統文化而來,亦可關乎到社會向上流動途徑的結構問題。一項西班牙移民研究(Yiu 2013)(註)顯示,相比其他族裔的移民子女,華裔移民子女在教育抱負上表現最低:近四成人期望完成初中而已。研究解釋,鑑於種族歧視充斥當地學校和就業市場,華裔子女難以通過升學途徑獲取較好事業前境,反而普遍認為創業、搞小生意更有前途。
看看澳門,長期依賴單一產業驅動經濟發展,即使按理社會受到儒家文化影響,但年輕人似乎難以被說服努力讀書才有出頭天。相反香港人主流認為高學歷是找到好工作的基本條件,與社會上流機制,不無關係。上述中大研究亦提及,本港學生每周被安排逾4.5小時參與常規閱讀課、30.4%學生參與課後班,高於國際平均水平。其實本港催谷學業做法頗為制度化,這除了文化因素,或與精英主義學制,以至青年升學、就業出路較單一有關。
雖則在教育研究,尤其是比較研究上,文化因素常被視為極具決定性的解釋依據,但絕不可對此執迷。若凡事馬上歸因到傳統文化上,討論便容易流於空洞,甚至有避實擊虛之嫌,更往往未能讓我們真正進入討論。當然,具體回到「港生何以領先全球」一問上,到最終(從一開始)我們還得搞清楚,到底為何要問這個問題。
註:Yiu, J.(2013). Calibrated Ambitions: Low Educational Ambition as a Form of Strategic Adaptation Among Chinese Youth in Spai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47:573-611.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