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復古濕版攝影 抗衡速食心態長青網文章

2010年09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09月25日 21:36
2010年09月25日 21:36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咔嚓!當數碼攝影強調影像可瞬間捕捉,攝影師何敏基卻大唱反調。自謔為「黑房男」的他,近年醉心研究百多年前誕生的濕版攝影術(Wet Plate Collodion Processing),以玻璃作底片,透過1867年製的英法老鏡頭,抗衡速食的攝影心態,回歸優雅的藝術本質。明報記者 彭碧珊

濕版攝影早於1851年在英國發明(見另文),曾從事商業攝影的何敏基今年40多歲,公餘喜愛拍黑白照。世界上從事濕版攝影創作的攝影師不算多,在中國或香港,他可說是先行者,現亦有開班授徒。數碼攝影革命後,菲林漸被記憶卡取代。2005年,全球最大的柯達公司傳出要停產黑白相紙,令何敏基面臨物料及器材價格上漲的問題,從而思考如何從傳統攝影技術及新潮流中尋找出路,因而與濕版攝影結下不解緣。

預備工夫多 一天只拍兩照片

2005至06年,他開始從網上及攝影雜誌自學濕版攝影。「當我意識到還未被急速而多變的數碼化淘汰時,必須先把它淘汰。那時我選擇慢下來,決定做一些數碼方式做不到的事。」他說,用數碼相機拍照,一天內拍1000張還是1萬張照片隨人而定,效果不喜歡的,按下刪除鍵便成,像什麼也沒發生過,但濕版攝影事前的預備工夫繁多,一天最多只可拍兩張照片。

濕版攝影原理是運用化學物料「火棉膠」塗在玻璃片上,在火棉膠未乾時拍照才可留下影像。火棉膠約在數分鐘內乾透,攝影師必須完全掌握所有工序,「在玻璃片上塗上火棉膠藥膜開始,以至感光、曝光、顯影、定影及水洗,在這十數分鐘內,玻璃片一直是在濕潤狀態之中。」

拍人像要儀器穩定頸部

何敏基說,戶外拍攝前必先到現場實地視察,那並非要選定角度,而是尋找有水源的地方,在附近搭起臨時帳篷作黑房冲曬。室內拍攝靜物會較簡單,但拍人像則需要特別儀器輔助,他說﹕「由於需要較長時間曝光,人們要對着鏡頭超過一分鐘,些微動作也會走樣,故需要在背部放着穩定頸部的儀器。」

有別於普通照片,玻璃片周邊藥膜會破爛及脫落,令照片四周景象殘破,而且顏色色差變化大,何敏基則視之為缺陷美,「完美的片子就不是濕版攝影」。

照片色澤豐厚 底片獨一無二

「由於相機及鏡頭都已停產,要特別在網上拍賣場蒐購,此攝影技術簡單,但充滿個人特色。相比起數碼照片,濕版照片色澤效果較豐厚,且每張底片也是獨一無二。」他說,19世紀時,攝影多是工業用途或是貴族和有錢人家的玩意,不過亦有人用此方式去為死人拍遺照,如大文豪雨果。

內地近年興起濕版攝影,何敏基說,有人視之為潮流,試過穿上古式軍裝拍照「貪過癮」,認真鑽研的人不多。過去曾經有準新人找他拍照,每張照片費用大約數千元。

數碼攝影發展急速,人們不斷追求新款器材,他認為照片質素往往被忽略,濕版攝影的慢攝態度,正好提醒人們拍攝應有的態度,「一張好照片是有生命的,一輩子都耐看及令人回味。希望人們認識此技術時,明白要鄭重對待每張照片,拍攝前需要思前想後」。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