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內地遭遇貿易摩擦加壓長青網文章

2010年09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09月26日 05:35
2010年09月26日 05: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近期爆出的中歐特大貿易糾紛資料卡(無線寬頻網絡數據機)案,以及中美間愈演愈烈的人民幣匯率之爭,正是中國面臨貿易摩擦日益加劇的縮影。據某國外研究機構的調查,目前世界各國政府正在計劃或準備實施的貿易保護措施有134項,其中77項針對中國。

貿易摩擦將持續加劇

歐盟對內地資料卡同時進行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三項調查的做法世所罕見,41億美元的涉案金額,更是迄今為止遭遇的最大規模貿易救濟調查。相較歐盟,美國威脅人民幣快速升值的做法危害性更大,內地一旦妥協則意味着整體出口商品的成本提升,很多利潤率較低的出口企業將被淘汰。溫家寶在美直言,如升值過大,則內地企業破產、農民工失業等將浮現。

不僅如此,內地遭遇的貿易摩擦還呈現出新的特徵,發展中國家發起的限制措施也不斷增多,且貿易爭端還從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蔓延。

這種局面的形成,首先源自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與全球經濟復蘇進程緩慢背景下各國競相自保,其次則是歐美對崛起中國實施的戰略壓制。最明顯的例證是,當中國近年來不斷謀求擴大進口實現貿易平衡時,西方特別是美國卻一直對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嚴格限制。

擴大內需方能治本

金融危機讓內地深刻意識到外需市場的脆弱性,往昔的出口高增長階段一去不返。此外,貿易摩擦的頻仍將對中國開放之路帶來諸多掣肘。扭轉危局須有清晰思路,要使應對當務之急和謀劃長遠發展齊頭並進。

就眼前看,儘量保持出口平穩運行是維繫經濟發展和就業的關鍵,內地要頂住壓力、靈活應對,努力化解貿易摩擦,為結構調整贏得時間,着力避免內外需緊縮「雙碰頭」。

另一方面,對於自主創新如何強調都不過分,要在提升國內產業結構的同時促進貿易結構真正升級。在高科技領域加大投資和研發,抓緊實施戰略貿易政策,創造出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部門;對傳統加工貿易企業大力改造,重點發展研發和設計產業,將「中國製造」推向「中國設計」或「中國發明」的新台階。

從根本看,內地必須做好13億人口這個大市場的文章。貿易摩擦的背後反映出產能過剩的問題,但這種過剩絕非真正意義上的過剩,而是自己餓着肚子不管,反而先去餵別人。對於如何挖掘足以長久支撐經濟發展的龐大內需市場的潛力,世人已看得很清楚,亦無需贅言,即內地能否堅定決心,徹底扭轉貧富差距日益增大的局面。

撰文:馮其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