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餐桌有經濟學 重提「菜籃子」工程 長青網文章

2010年10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0月04日 05:36
2010年10月04日 05:36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內地菜市場的品種愈來愈多,但主婦手裏提的菜籃子卻愈來愈輕。因為菜價居高不下,讓她們不敢放開手腳採買。統計資料顯示,進入6月份以來,內地蔬菜價格已經連漲十幾周。在國務院發布促進蔬菜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通知之後,有關部委強調要力保節日市場供應,表明餐桌上有經濟學,官方對菜價連漲引發通脹預期不敢輕忽。

菜價上漲推高CPI

內地8月份CPI上漲3.5%,創22個月新高,其中農產品價格上漲是主要推手,糧食同比上漲12%,鮮菜同比上漲19.2%,就是鮮菜同上個月相比也上漲了7.7%。再加上7月份鮮菜價格同比上漲22.3%,可以說,菜價對通脹有直接的作用力。畢竟,食品在消費物價指數(CPI)的籃子裏佔有很大份額,而蔬菜又是食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踏入9月,雖然菜價的翹尾因素有所消解,但還是漲聲一遍。有分析人士認為,9月份中國CPI還會繼續上漲。在一般民眾買不起房子的情况下,如果再讓收入較低的群體連吃菜都成問題,顯然是當局所不願看到的。

而「豆你玩」、「薑你軍」和「蒜你狠」等網路語言風行一時,無疑是民意的一種表達。有的人輕描淡寫,稱只是游資炒作,但蔬菜是應時性的農產品,如果需求跟得上,誰會砸在自己的手裏?有的更將矛頭對準房產商,稱是這些開發商巧取豪奪,將城市菜地徵佔,使本地菜調節功能大減。

不能損害「盤中餐」

對於菜價上漲,一些低收入的家庭叫苦不迭。但是,也有一些學者高調稱,要容忍5%的通脹,有的更對1斤蔬菜多收三、五毛不屑一顧。殊不知,菜價上漲,也許對那些學者或者中產階級不算什麼,但在負利率下,對於收入不多的民眾來說,確是不小負擔。

事實上,在菜價從田地到市民的餐桌上,菜農所得並不豐厚,一者成本上升,二者流通環節雁過拔毛。所以,才有農民賣菜難,百姓買菜貴之說。

內地在1988年就提出「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強化政府在蔬菜供應中的責任。如今,一些地方政府眼裏看的是招商引資的大項目,菜地上崛起高樓大廈。况且,還有蔬菜市場大流通的說辭,巴不得當個「甩手掌櫃」。但當不是很少一部分人對菜價叫苦之時,並擔憂通脹引發骨牌效應,蔬菜就不再是一般食品,而是一種具有政治含義和保障社會穩定的特殊商品了。

當此之時,舊話重提「菜籃子」工程,不能不說是當政者解民憂之舉。但是,能否真正讓民眾吃得上放心菜、不貴菜,還得各級政府增加對蔬菜生產的投入和配套措施。

馮其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