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盧文端:香港社會嚴重撕裂 原因何在?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21日 06:35
2015年12月2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當前的香港嚴重撕裂,幾乎不能理性務實討論任何問題。無論是高鐵的一地兩檢,還是全港性系統評估(TSA),亦或是版權條例修訂,每項爭議都令社會陷於嚴重對立,讓人看不到能夠尋求共識、找到務實可行辦法的希望。那麼,香港為何愈來愈像台灣一樣,陷於嚴重撕裂的困境?原因何在?這是許多關心香港前途的人都在提出的問題。在筆者看來,香港社會嚴重撕裂的原因雖然很多,但盲目崇拜和跟從西方的選舉模式,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台灣深受選舉之害

台灣常常炫耀自己的民主選舉。殊不知,台灣已被這種西式民主拖入經濟停滯、民生困頓的深淵。了解台灣發展歷程的人都知道,台灣「四小龍」的經濟奇蹟,是在所謂「蔣氏獨裁體制」下創造的。台灣現在的發展水平,被認為還停留在20年前的時期。這也就是說,台灣全面實行西方的選舉模式之後,社會幾乎沒有什麼大的發展。對此不能不說,台灣這多年未能發展,要拜西方的選舉制度所賜。


事實也正是如此。這些年來,台灣大大小小的選舉名目繁多,政治爭鬥不斷。太多的選舉帶來的最大弊端,就是人為製造社會撕裂。在「一切為選戰,一切為選票」的「魔棍」指揮下,政客不顧一切製造社會對立,引發政局動盪,整個社會的注意力都在政治,而不在經濟民生,使台灣經濟陷入內鬥的泥沼。如今,台灣的經濟已淪落為「四小龍」之末,民眾收入10多年沒有什麼增長,今天台灣大學畢業生的月工資僅2.5萬新台幣(約6000港元)。看到這樣的情境,怎不令人扼腕嘆息!


三大爭論 看香港選舉政治弊端

近年來,香港社會也愈來愈陷於「一切為選戰」的「魔咒」。最近三大議題的爭論即高鐵的一地兩檢、全港性系統評估、版權條例修訂,都是將具體的經濟民生議題變成選舉議題,政客為在明年9月立法會選舉爭取選票和議席而將問題泛政治化,引發社會的尖銳對立。


先看一地兩檢。一地兩檢在西方兩個國家之間如美加、英法等國都早有實行,在中國的香港與內地之間為何不行?有些政客硬是要利用一地兩檢來操弄兩地對立,製造政治風波以撈取選票。香港高鐵如果因一地兩檢被政治化而爛尾,這個總投資800多億港元、工程已經完成70%以上的重大工程就可能變成廢鐵,香港就不能同內地1.6萬公里的高速鐵路網相連,香港從國家發展戰略中得到更多機遇的可能也就成為泡影。而吞下這一選舉政治化苦果的,卻是廣大市民。


再看全港性系統評估風波。這個問題本來可以務實討論,尋求有效的解決辦法,但被政客政治化變成選舉議題之後,幾乎陷於「死結」。《明報》10月30日題為〈政客黨派請放過學生 勿為選票操作TSA〉的社評指出了其中的要害:「有人還利用區議會選舉而要求候選人表態,作為他們投票的基準,云云。至此,事態性質急速變化,類如鯊魚嗜血一樣,某些政客和政黨嗅到氣味就開始介入,把此事操作為選舉議題。」現在反對TSA的風波繼續發酵,則是劍指明年9月的立法會選舉。


最後看版權條例修訂風波。政客將本屬於知識產權範疇的立法事項抹黑為「網絡23條」,這已是最大的泛政治化,其目的還不是旨在謀取網民的選票。政客將版權條例修訂操作為選舉議題,延阻修例落實,損害香港保護知識產權的形象,危害香港文化創意產業生存和發展。


鞋是否合穿 要自己穿著才知

有人說,為何西方民主在西方沒事,香港引進西方民主就會有問題?

一方面,西方民主絕不是「完美無缺」,而是存在很多問題,歐洲的債務危機就是典型的表現。西方也有自己的苦惱,具體表現為「三怕」:一怕限制民主滑向民粹,二怕民主對國家主權衝擊和撕裂社會共識的危險,三怕民主原則延伸到經濟領域。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民主發展必須符合本地的實際情况。正如習近平主席談及香港普選問題時所說的那樣,「鞋是否合穿要自己穿著才知」。照搬照抄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民主模式,不僅會「水土不服」,更可能事與願違,給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災難,甚至會造成社會撕裂和動亂,最終吃虧的是老百姓,是工商界、專業界在內的社會各界。


許多關心香港的人都為現在的嚴重撕裂而擔心,港人應該由此得到警醒和反思,如何選擇一個符合香港實際情况,能夠為港人造福的政治體制。


作者是全國工商聯副主席、

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