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廣東佛山三水區樂平鎮有一個360人的「黑村」,存在24年卻無官方認可,地圖上也找不到;該村村民多由清遠集體遷來,租下400畝荒地,以種地為生,但由於沒有戶口,他們都要面對打工、住房、社會保障甚至子女入學等很多問題,生活在社會邊緣,成為一個被忽視的群體。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這裏的村民又被稱為「代耕農」,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初,清遠陽山縣水口鎮大里村資源太過貧乏,他們背景離鄉到三水區樂平鎮替人耕種土地,與鎮、村、農戶以書面或口頭方式訂立代耕關係,並承擔代耕田公購糧任務。由於無戶口,而有的原籍戶口又早已註銷而成為「黑戶」。
房屋無地基 「有點力可推倒」
58歲的成五福1990年帶着全村48戶200多人舉家搬到150多公里外的三水樂平,第一天不得不「借」當地祠堂過夜。第二天,成五福與樂平鎮龍眼園村大隊領導達成協議,獲批8畝宅基地,並在一個月後,建成代耕農村,村裏的房屋都沒有地基,全是單磚單牆建成,「有點力氣的人就可以推倒」。
珠三角代耕農逾30萬人
為了不讓後代忘記祖宗,成五福將該村命名為「陽城村」,但一直沒得到官方認可。該村建成8年後,才首次通電,通水又等了6年。到2005年代耕農的土地才變為資產;可2005年後,龍眼園村陸續收回承包給代耕農的320畝土地,僅留下了80畝農田。24年來村裏的人口已增加到360人,卻無一戶離開這裏。無土地、無文化,大多數村民只能以外來工的身分進入周邊工廠。而年長的成五福只能靠子女接濟。
其實在整個珠三角地區,代耕農達到30萬人以上,遍佈珠海、中山、佛山、江門、惠州、東莞、肇慶,甚至遠在粵北的韶關仁化縣。早在今年7月15日珠海市已出台《關於解決我市代耕農問題的指導意見》,准許代耕農及其配偶和直系親屬遷入該市戶籍。而就在12月,11名代耕農也獲准落戶仁化。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這裏的村民又被稱為「代耕農」,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初,清遠陽山縣水口鎮大里村資源太過貧乏,他們背景離鄉到三水區樂平鎮替人耕種土地,與鎮、村、農戶以書面或口頭方式訂立代耕關係,並承擔代耕田公購糧任務。由於無戶口,而有的原籍戶口又早已註銷而成為「黑戶」。
房屋無地基 「有點力可推倒」
58歲的成五福1990年帶着全村48戶200多人舉家搬到150多公里外的三水樂平,第一天不得不「借」當地祠堂過夜。第二天,成五福與樂平鎮龍眼園村大隊領導達成協議,獲批8畝宅基地,並在一個月後,建成代耕農村,村裏的房屋都沒有地基,全是單磚單牆建成,「有點力氣的人就可以推倒」。
珠三角代耕農逾30萬人
為了不讓後代忘記祖宗,成五福將該村命名為「陽城村」,但一直沒得到官方認可。該村建成8年後,才首次通電,通水又等了6年。到2005年代耕農的土地才變為資產;可2005年後,龍眼園村陸續收回承包給代耕農的320畝土地,僅留下了80畝農田。24年來村裏的人口已增加到360人,卻無一戶離開這裏。無土地、無文化,大多數村民只能以外來工的身分進入周邊工廠。而年長的成五福只能靠子女接濟。
其實在整個珠三角地區,代耕農達到30萬人以上,遍佈珠海、中山、佛山、江門、惠州、東莞、肇慶,甚至遠在粵北的韶關仁化縣。早在今年7月15日珠海市已出台《關於解決我市代耕農問題的指導意見》,准許代耕農及其配偶和直系親屬遷入該市戶籍。而就在12月,11名代耕農也獲准落戶仁化。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