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黃以謙:精神病患者豈能再被歧視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22日 06:35
2015年12月2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也許是因禍得福。近日,有立法會議員涉及精神病的言論引起全城爭議,但是這件事卻同時讓大家都關注到精神病患者面對的歧視。這程度的注視,乃精神科醫生和平機會努力多年也未能達到的。正因如此,我們更加要認真看看這議題。


歧視的3個層次

那麼,何謂歧視呢?歧視有3個層次,包括「負面標籤」、「偏見」跟「排斥」,而3種都同樣地可怕。


精神病患者承受的「負面標籤」,充斥在我們周圍。輕如一些很多人都慣性地放在嘴邊的字眼,好像「黐線」、「神經病」之類,其實都是負面標籤。須知道講者也許無心,但是康復者聽到後,心裏卻會很不舒服。更差勁一點,香港還存在不少以有色眼鏡看事情的人,他們把所有精神病患者都看成為容易失常失控,或能力比其他人差 。病患者每日都面對着這類歧視,心裏難免會感到羞恥、無助和困擾。


「偏見」就是以偏概全地憑着一己成見,妄自給另一個人負面評價。偏見源於對實情一知半解,誤解了精神病患者的行為情緒乃難以預測,或以為每個患者都有暴力傾向。有人因而害怕跟病患者交談。再進一步,偏見者會覺得他們比患者優越,抗拒和他們交往。可是確鑿的醫學證據顯示,大部分的康復者,言行舉止跟其他人無分別,徵狀也是他們有苦自己知而已。另外,精神病患者有暴力行為的比率,也並不高於整個社區。面對偏見,患者只好無奈地把負面情緒鬱在心裏,但這樣也阻礙了他們融入社會。


當然,最不公義的乃某些社會人士對精神病患者的「排斥」。此舉除了剝奪他們應有的就業機會和正常生活的權利,也會令他們苦上加苦,是絕對不文明的。奈何在我10多年區議員生涯裏,多次見證政客帶頭排斥精神病患者。我明白到,如果街坊都群起反對在隔鄰興建精神病患者用的設施,民選議員是不能不發聲的。歸根究柢,就是大家對問題的認識和了解都不夠。


歧視其實直接影響到你和我。負面標籤和偏見令不少患者諱疾忌醫,做不到病向淺中醫。須知道,情緒病到了2020年將會是全球第二多人患上的病,而且每6個人當中,就有一位會患上各類精神病。如果部分病者因為怕歧視而遲了求醫,我們醫療體系的額外開支將會十分沉重。


立法非面對歧視最有效做法

香港重視以立法去針對歧視。可是,立法只能針對到「排斥」,並非面對歧視最有效的做法。教育群眾去認識精神病,做好精神健康推廣,同時加強溝通接觸,才是化解歧視的良方妙藥。可惜,香港政府在這一方面,一直以來成績都是乏善足陳,有關信息根本未能「入屋」,更遑論可以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行為。


在今時今日的香港,除了演藝界之外,政治人物可算是最能「入屋」的了。如果官員和議員在落區接觸市民的同時,也能夠把精神病患者面對的歧視銘記在心,積極推廣反歧視信息,並向政府爭取為精神科服務投放資源,我相信戰勝歧視將會指日可待。


作者是精神科專科醫生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