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存款利率須適當提高長青網文章

2010年10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0月11日 05:35
2010年10月11日 05: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資料顯示,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按年上漲3.5%,不僅再次刷新年內新高,同時也是自2008年10月份以來最高紀錄,這也是連續第7個月處於「負利率」狀態。從目前的情况來看,9月份CPI有可能繼續小幅走高,與此同時,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維持在2.25厘,這意味着年初以來形成的居民存款利率為負的局面將進一步固化。

與高企的物價水平相比,中國存款利率水平是偏低,儲戶存款的機會成本相對較高,某程度對銀行儲戶利益是不公平。國慶日前不少銀行再度出現存款大戰、高息攬存等現象,也說明名義利率偏低使存款不具吸引力,利率水平需要調整。

負利率現象 違社會再分配原則

當然,由於目前國際經濟走勢並不明朗、西方各主要國家仍以寬鬆政策為基本出發點,同時,中國經濟也存在超預期下行的風險,且結構調整仍是未來中國經濟工作的核心,還須為企業復蘇、穩固發展盡量保持一個低成本資金環境,貸款利率此時不宜提高,否則就會增加地方融資平台負擔,提高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使其資金鏈條吃緊,這無疑將會對中國實體經濟造成巨大打擊。因此,適度上調存款利率,採取非對稱加息應為當前的可行之策。

儘管目前各方依舊對是否加息爭執不休,但低利率雖可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不過由此出現的負利率卻又加深居民的通脹預期。高額利差雖然能為銀行放貸帶來積極性,但卻又有投放失度、結構失調之憂。而且,居民存款利率長期負數,且與物價上漲的水平差距愈拉愈大,違背社會分配的公平原則。

日前,銀監會叫停銀行信託合作型理財產品,試想,該產品為何會形成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存量?固然有銀行方面為規避信貸規模、節約資本佔用、擴大中間業務等方面的原因,但對儲戶而言,之所以積極購買,恐怕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名義利率過低,故而尋找更高收益的投資手段。再試想,如果存款利率不動,在監管機構叫停銀信產品的情况下,這兩萬億理財產品還會乖乖回到銀行形成存款嗎?會不會進入到投資投機領域助推房產泡沫?因此,如筆者此前所一直強調的,在目前環境下,加息不僅僅是事前的調控政策,也是事後的補償政策。

銀行利潤勁 可承受不對稱加息

上調存款利率,其實就是利益的再調整和再分配,由於利差縮小,受衝擊最大的必然是各家商業銀行。不過,最近公布的上市銀行半年報數據顯示,16家上市銀行在今年前半年共實現淨利潤3461.77億元,全行業按年增長32%,預計銀行業全年淨利潤有可能超過8000億元(去年為6684億元),可以看到國家商業銀行在金融危機之後仍然保持了較高的盈利水平。

而且,銀行活期化率約為50%,即便採取非對稱加息定期存款利率上升0.27厘,由於活期利率不動,對銀行業的潛在盈利影響僅為300億元左右,還是非常小的。而且由於利率提高將會使存款更具吸引力,進而增強銀行放貸能力。這也說明適度提高存款利率是有存在空間,銀行完全具有承受能力。而且,適度減少利差也有利於銀行更加集約化經營、進行戰略轉型。

適度加息 可遏制樓市泡沫

此外,最近房地產泡沫又有再度氾濫之勢,須知,低利率也是導致金融資源錯配,形成房產泡沫的原因之一。近期,中央政府對房地產再度出手,推出三套房停貸和進一步提高按揭成數等政策。因此,適度加息,將可配合遏制房地產泡沫。綜合來看,適度提高存款利率,採取非對稱加息為當前必要可行之策。至於幅度,可考慮在目前存款基準利率水平上,上調0.27厘。當然,考慮到我國推行利率體系的現實狀况,亦也可採取更加市場化的方式,比如打開存款利率浮動空間,允許商業銀行在現有存款基準利率水平上,進行一定幅度的上浮。對於採取保值儲蓄的方式,筆者並不贊同,因為歷史地看,保值貼補均是在高通脹的背景下採取的被迫措施,我們當前通脹還比較輕微,如果採取保值儲蓄有可能強化公眾通脹預期,效果適得其反。

郭田勇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 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