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國西北地區的土地廣濶,向來給人「荒涼」的印象,但這裏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從傳統能源來看,內蒙古的探明煤炭總儲量已經超過山西省,成為全國第一;而這裏還在大建風電、光電廠,未來也是「西電東送」基地,而煤炭能源,亦要轉化為焦油、乙烯等化工產品。
在十二五期間,這一能源基地「轉型升級」之宏圖還會繼續展開,在國際市場,「新能源概念」都被炒得熾熱。但現實卻是:新能源電價成本太貴,是火力發電的數倍。
一片安靜的石灘地,數百塊太陽能電池板靜靜地曬着太陽,可能是由於陽光被多次反射,感覺特別炎熱,偶而有一兩隻鳥兒經過,也耐不住這裏的「熱力四射」而飛走。在這裏工作的人,皮膚都曬得黝黑,但總有一種使命感和自信心:新能源未來一定是有希望的產業。
「我們這裏每年有2600小時光照,建設一個光電電站,必須保證它從上午9時到下午4時都能發電。」寧夏銀星能源光伏發電設備製造有限公司技術部長劉海平,雙頰曬得紅卜卜,一講起發電機就如數家珍,「這座單軸的電站發電能力是每日3000瓦,那座雙軸的是每日6000瓦,如果它們一天中能有6小時發電,就夠一個普通人家一個月的正常使用了。」
日曬6小時 電量夠用1個月
大西北有廣闊而無人居住的戈壁和沙漠地帶,徵地成本低,加上光照、風力的自然條件優越,成為國家光電、風電等新能源項目的重點發展基地,有望在「十二五」規劃中獲得國家的重視,是為「低碳經濟」的重要支撐。
雖然「新能源」概念已非首次聽到,但在「十二五」中,國家對大規模、有實力的能源公司更感興趣。在深圳上市的寧夏銀星能源集團9月中宣布投資15億元(人民幣,下同),用於建設年產300台2.5兆瓦風力發電機組的生產線,並擴建年產500台塔筒生產線等,令其股價5日內連升25%,被深圳交易所懷疑「異常波動」而停牌。
2.5兆瓦(2500千瓦)是什麽概念?即可供2500台功率1匹的家用冷氣機同時運作,一般風力發電機組要達到2.5兆瓦才算是較大規模,每月能夠發電約200至240小時,就能實現較高的性能與價格比例。不過,這個所謂的「較大規模」與傳統的火力發電機動輒300兆瓦甚至700兆瓦的發電能力相比,顯然是小巫見大巫。
蝕本生意投資大利潤期短
更大的困難是,這些「前途光明」新能源公司現時卻在做蝕本生意:用太陽能發1度電的成本是1.15元至1.45元,風力發電成本是0.52至0.56元,但火力發電成本僅為0.2元。在9月的一次光電上網招標中,大部分投標企業的報價都是每度電0.6至0.8元,也就是說,能源公司每賣1度電給國家電網,就要虧蝕約一半,新能源的發展唯有靠國家補貼來支持。
「(風力發電)成本回收要7至10年,發電機組壽命是20年,也就是說,利潤期只有10年,誰願意做這種生意?」有業內人士如是說。
太陽能電池原料供不應求
此外,太陽能電池原料多晶硅也嚴重缺乏,記者在寧夏自治區到訪一家太陽能電池廠時,發現流水線的女工全部呆坐,無工可開,這在當地官方安排訪問的工廠中極為罕見。
一名負責人稱,受「新能源」發展勢頭影響,多晶硅供不應求,2008年全國每年消費量約為1.5萬噸,當年國內產量不足1000噸,現時產量雖然升至1.6萬至1.7萬噸,但需求量已升至3.5萬噸,餘額全靠進口。
明報記者 林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