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去年一群中學生到蘇格蘭參加文化交流學習計劃,他們除了出席交流活動、體驗當地校園生活、住當地寄宿家庭,更有機會在當地議會上發言,大家可能想到這群學生定必說得一口流利英語,甚至出身名校。其實這群學生不是什麼英語達人,只是普通的中學生,他們在短短10天的旅程中最大得着是:只要勇敢地踏出第一步,英語其實並不可怕。
去年11月,香港蘇格蘭教育聯盟(HKSEC)已是第3年舉辦蘇格蘭文化交流學習計劃,計劃於2014年開始全額贊助仁濟醫院附屬中學的學生前赴當地交流。參加學生要完成最少40小時的義務工作,經過面試後,挑選出23名學生免費到當地交流10天。評審表示,並非看重學生的英語水平,反而是能否展現入選的決心才是關鍵。
當中有6名學生來自仁濟醫院林百欣中學,入選的中五生胡凱寧、潘子浩及中四生潘欣煜均表示,他們最初很擔心自己的英語能力、能否與當地人溝通,後來因外國人的友善及鼓勵感到放心自在,由恐懼到逐漸克服英文,更放膽開口以英語表達自己,與外國人溝通。
臨時受命 發言獲讚賞增自信
「從未想過可在如此嚴肅的場合發言。」從香港走到蘇格蘭,胡凱寧得到一個不一樣的交流機會。她憶述,在前往議會會場途中才被HKSEC創辦人方志基選中發言,「抵達現場前約20分鐘,方先生才對我說要我發言3至5分鐘,內容是我能入選此計劃的原因,當時要即場回想遴選時的要求、當義工經歷等,過程十分緊急」,但她笑言至今也不知為何會被選中。
她又說﹕「毫無準備下要面對逾30位議員、各教育機構代表等大人物,更要即場以英語發言,我文法又不對,加上見識淺薄,回想當時真的非常緊張。但獲此機會實在難能可貴、十分榮幸!」凱寧坦言,即使平日上課老師用英語提問,她只會以中文回答。但經過數日適應,習慣了以英語表達自己,加上台下的當地人不斷予以鼓勵和掌聲支持,令她很放心。當地人一句「Excellent!」為她增添不少信心。
外國人親切友善 說英文不再尷尬
潘子浩認同凱寧的說法﹕「外國人的親切友善令我舒服自在又不覺尷尬,讓我覺得用英文溝通是很輕鬆的事。」的確,香港的學習環境特別注重文法與標準發音,嚇怕了一群本來就不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大家都因害怕犯錯而不敢講英文。反而,面對一群陌生人,令學生們勇於啟齒。
當地學生課堂討論熱烈無壓力
10天的交流旅程中,林百欣中學的6名學生及隨行的張家裕老師分別入住當地7個寄宿家庭生活,學生們亦各自被安排與當地一名中學生作伴(buddy)。其中一天是跟隨buddy到學校上課,體驗校園生活。凱寧提到蘇格蘭學生與香港學生的最大分別﹕「最深刻是學生上課時都很熱切地討論,自發性很高,而課堂進度亦不會很急速,不會有太大壓力。」
體驗過校園生活,他們3人又前往當地農場感受田野生活,坐着拖拉機於廣闊草原上游走,又與羊群耍樂。潘子浩笑言﹕「雖然未成功餵羊,當我走近羊群時,就嚇跑牠們了,但能在一大片草原上耍樂覺得很開心。」此外,他們又參觀歷史悠久的斯特靈城堡(Stirling Castle),一睹當地著名古堡風貌。除了指定交流活動,其餘時間都是各自與寄宿家庭共處,3人都表示buddy一家會於假日帶他們到處遊覽,非常好客。胡凱寧憶述,她的buddy Ellie帶她到愛丁堡聖誕嘉年華感受濃濃的聖誕氣氛,又逛手作市集,「Ellie買了杯熱朱古力,令我很溫暖,十分窩心」。文化交流有趣的地方是能把自己家鄉的文化帶到外地,與別人分享。為報答住宿家庭,胡凱寧親手煮水餃讓他們一嘗自己手藝,「因買不到現成水餃,所以要在當地市場買豬肉和麵粉,自己刴豬肉包水餃!」
男生首次穿裙:涼浸浸
潘子浩的buddy Matt更讓他一嘗穿上傳統服飾蘇格蘭裙的滋味,「第一次著裙很不習慣,加上當時氣溫只得攝氏2至3度,感覺涼浸浸的!」而潘欣煜的buddy Ellis就帶她到市內的攀石館攀石,「雖然我從未試過攀石,最初也有點緊張,但buddy不斷鼓勵下踏出第一步,發現挺好玩的!」
最後,談到文化上最大差異,潘子浩指香港與蘇格蘭家庭的相處之道分別頗大,「香港家庭習慣晚飯時用電視汁撈飯;蘇格蘭人則視晚飯為傾談時間,討論日常生活鎖碎事」。胡凱寧也認同當地人特別重視與家人的互動與溝通。她更發現,香港的「以禮待人」之道,很多時是對着不熟悉的人才會展現出來,面對家中至親,反而會流露「真性情」,說話變得「粗聲粗氣」;相反,蘇格蘭人與親人溝通時都以禮相待,習慣說「Thank you」和「Please」,這也是值得香港人學習之處。
寄住當地家庭 感受以禮待人真諦
10天蘇格蘭交流之旅完結,張老師形容,感受到同學們對今次交流的投入。「回想那10天,大家每日都雀躍地分享各自在buddy家中的生活鎖碎事,連吃什麼早餐、與buddy在WhatsApp群組討論的話題都會逐一『報告』!」她又寄語一眾有意參與外地文化交流活動的基層學生,「首先要勇於踏出第一步,放膽作不同嘗試」。的確,3名學生由不敢講英文,到後來放膽以英語跟陌生的外國人溝通,就憑這個「勇」字,讓他們發現英語其實真的沒什麼可怕。
文:莫詩婷
圖:馮凱鍵、受訪者提供
去年11月,香港蘇格蘭教育聯盟(HKSEC)已是第3年舉辦蘇格蘭文化交流學習計劃,計劃於2014年開始全額贊助仁濟醫院附屬中學的學生前赴當地交流。參加學生要完成最少40小時的義務工作,經過面試後,挑選出23名學生免費到當地交流10天。評審表示,並非看重學生的英語水平,反而是能否展現入選的決心才是關鍵。
當中有6名學生來自仁濟醫院林百欣中學,入選的中五生胡凱寧、潘子浩及中四生潘欣煜均表示,他們最初很擔心自己的英語能力、能否與當地人溝通,後來因外國人的友善及鼓勵感到放心自在,由恐懼到逐漸克服英文,更放膽開口以英語表達自己,與外國人溝通。
臨時受命 發言獲讚賞增自信
「從未想過可在如此嚴肅的場合發言。」從香港走到蘇格蘭,胡凱寧得到一個不一樣的交流機會。她憶述,在前往議會會場途中才被HKSEC創辦人方志基選中發言,「抵達現場前約20分鐘,方先生才對我說要我發言3至5分鐘,內容是我能入選此計劃的原因,當時要即場回想遴選時的要求、當義工經歷等,過程十分緊急」,但她笑言至今也不知為何會被選中。
她又說﹕「毫無準備下要面對逾30位議員、各教育機構代表等大人物,更要即場以英語發言,我文法又不對,加上見識淺薄,回想當時真的非常緊張。但獲此機會實在難能可貴、十分榮幸!」凱寧坦言,即使平日上課老師用英語提問,她只會以中文回答。但經過數日適應,習慣了以英語表達自己,加上台下的當地人不斷予以鼓勵和掌聲支持,令她很放心。當地人一句「Excellent!」為她增添不少信心。
外國人親切友善 說英文不再尷尬
潘子浩認同凱寧的說法﹕「外國人的親切友善令我舒服自在又不覺尷尬,讓我覺得用英文溝通是很輕鬆的事。」的確,香港的學習環境特別注重文法與標準發音,嚇怕了一群本來就不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大家都因害怕犯錯而不敢講英文。反而,面對一群陌生人,令學生們勇於啟齒。
當地學生課堂討論熱烈無壓力
10天的交流旅程中,林百欣中學的6名學生及隨行的張家裕老師分別入住當地7個寄宿家庭生活,學生們亦各自被安排與當地一名中學生作伴(buddy)。其中一天是跟隨buddy到學校上課,體驗校園生活。凱寧提到蘇格蘭學生與香港學生的最大分別﹕「最深刻是學生上課時都很熱切地討論,自發性很高,而課堂進度亦不會很急速,不會有太大壓力。」
體驗過校園生活,他們3人又前往當地農場感受田野生活,坐着拖拉機於廣闊草原上游走,又與羊群耍樂。潘子浩笑言﹕「雖然未成功餵羊,當我走近羊群時,就嚇跑牠們了,但能在一大片草原上耍樂覺得很開心。」此外,他們又參觀歷史悠久的斯特靈城堡(Stirling Castle),一睹當地著名古堡風貌。除了指定交流活動,其餘時間都是各自與寄宿家庭共處,3人都表示buddy一家會於假日帶他們到處遊覽,非常好客。胡凱寧憶述,她的buddy Ellie帶她到愛丁堡聖誕嘉年華感受濃濃的聖誕氣氛,又逛手作市集,「Ellie買了杯熱朱古力,令我很溫暖,十分窩心」。文化交流有趣的地方是能把自己家鄉的文化帶到外地,與別人分享。為報答住宿家庭,胡凱寧親手煮水餃讓他們一嘗自己手藝,「因買不到現成水餃,所以要在當地市場買豬肉和麵粉,自己刴豬肉包水餃!」
男生首次穿裙:涼浸浸
潘子浩的buddy Matt更讓他一嘗穿上傳統服飾蘇格蘭裙的滋味,「第一次著裙很不習慣,加上當時氣溫只得攝氏2至3度,感覺涼浸浸的!」而潘欣煜的buddy Ellis就帶她到市內的攀石館攀石,「雖然我從未試過攀石,最初也有點緊張,但buddy不斷鼓勵下踏出第一步,發現挺好玩的!」
最後,談到文化上最大差異,潘子浩指香港與蘇格蘭家庭的相處之道分別頗大,「香港家庭習慣晚飯時用電視汁撈飯;蘇格蘭人則視晚飯為傾談時間,討論日常生活鎖碎事」。胡凱寧也認同當地人特別重視與家人的互動與溝通。她更發現,香港的「以禮待人」之道,很多時是對着不熟悉的人才會展現出來,面對家中至親,反而會流露「真性情」,說話變得「粗聲粗氣」;相反,蘇格蘭人與親人溝通時都以禮相待,習慣說「Thank you」和「Please」,這也是值得香港人學習之處。
寄住當地家庭 感受以禮待人真諦
10天蘇格蘭交流之旅完結,張老師形容,感受到同學們對今次交流的投入。「回想那10天,大家每日都雀躍地分享各自在buddy家中的生活鎖碎事,連吃什麼早餐、與buddy在WhatsApp群組討論的話題都會逐一『報告』!」她又寄語一眾有意參與外地文化交流活動的基層學生,「首先要勇於踏出第一步,放膽作不同嘗試」。的確,3名學生由不敢講英文,到後來放膽以英語跟陌生的外國人溝通,就憑這個「勇」字,讓他們發現英語其實真的沒什麼可怕。
文:莫詩婷
圖:馮凱鍵、受訪者提供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