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全城矚目的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今日起在亞洲國際博覽館展出,正式與市民「見面」。總設計師于正昨日在最後「巡視」時,發現出現四大「穿崩位」,例如部分影像重疊,甚至出現聲畫不同步等,但他表示會盡最後努力調校,務求以完美姿態與市民見面。縱使有一點小瑕疵,但于正提醒市民,應整體欣賞電子版《清明上河圖》效果。有內地官員參觀後表示,香港今次的展出效果有幾處值得上海學習,特別前廳的展覽甚具教育意義。
康文署昨為電子版《清明上河圖》舉行預展暨開幕禮,有近2000個嘉賓出席,但整體秩序良好,未有出現混亂。特首曾蔭權亦出席開幕禮,他致辭時讚揚今次展覽掀起熱潮,6天內近80萬張門票搶購一空,創下香港單一節目售出門票紀錄,顯示市民對中國瑰寶的珍愛。
馬車撞乞丐 可調校補救
展覽會在今早10時正式開始,每節參觀時間為1小時,康文署長馮程淑儀相信,市民有足夠時間欣賞整幅《清明上河圖》,政府不會「清場」,但工作人員會在每節完結前15分鐘提醒市民要離場。
電子版《清明上河圖》的總設計師于正昨再次提醒市民入場前要「做足功課」,尤其預先了解這幅名作的背景,並建議市民先花10分鐘,從右至左欣賞整幅《清明上河圖》一次,然後再花30分鐘欣賞細節。
昨日最後預展時,記者發現《清明上河圖》有四大「穿崩位」,例如在城郊一家做車店外,一名工匠在打製車輪時,卻出現先有聲才有動作,明顯是聲畫不能同步;在護城河附近,更有部分影像重疊,結果出現「馬車撞乞丐」的意外場面(見上圖D)。于正表示,會盡力調整效果,相信今天可以最佳姿態展出。
他承認有兩個「穿崩位」無法挽回,例如城內「孫羊正店」門外掛上的「香料」牌子,由於原圖字體模糊,于正猜測是賣「香料」,但較多專家認為正確為「香醪(音:牢)」,意即有酒渣的酒。另一「破綻」是電子版人物較多左撇子,如在城門內外的士兵都是劍鞘在右邊,即用左手持劍。于正笑說﹕「這是市民發現後告訴我,製作團體有部分人也是左撇子,未知這是否有關呢?」但他認為這個「特點」與原圖沒有相牴觸。
前廳展品助了解畫作
于正亦特別向香港市民推介四大《上河圖》「特點」,例如在「孫羊正店」加插的歌姬角色;「趙太丞醫館」內御醫趙太丞進餐的情節等(另文圖A),這些細節都是于正在電子版特別創作的場面,為原作《上河圖》增添趣味。
有內地官員參觀後指出,香港的展出有幾處較上海為佳,例如畫前的「河」,其燈光效果比上海好,令人感到河水滔滔不絕,而且前廳的展品甚具教育意義,令參觀可更充分明白畫中的特點,這是上海展出時因場地所限而無法做到的。第三,由於香港場館較上海闊三分一,所以觀賞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