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天色漸黑,華燈初上,灣仔駱克道的街邊開始熱鬧起來。
酒吧的霓虹燈亮起,穿着短裙、紅唇豔妝的南亞裔女子踩着高跟鞋,三三兩兩在街上展示玲瓏曲線,偶有白人男子經過,就輕拋媚眼。
妖嬈的異國女子、端着酒在行人路聊天的外國人、掛着天鵝絨門簾的神秘舞廳,組成一道流動的異色風景。
這裏是香港現存歷史最久的紅燈區,最近爆出兩名吧女被虐殺的新聞,案件剛審畢,任職銀行高層的英國籍兇手被判終身監禁,為灣仔的燈紅酒綠添上一抹陰影。
不過,人類學家胡麗賢說,比起電影《蘇絲黃的世界》裏的五十年代,白人男性在灣仔酒吧的地位已今非昔比。
在美國出生的胡麗賢是九十後,最近花了一年,訪問了這裏的不同酒客、吧女,研究兩者的關係。
這晚,我們坐在內街酒吧的露天高椅,聽這位「九十後」外國女子與「五十後」灣仔原居民黎則奮,細說這片夜色的前世今生。
灣仔紅燈區 良家婦女止步
步出灣仔港鐵站C出口,往左拐,向金鐘走,風景與另一邊的駱克道截然不同。由柯布連道到分域街的一段駱克道和謝菲道酒吧林立,其實以前的紅燈區範圍更大。在灣仔出生、長大的黎則奮少年時常來這邊「散步」,看醉酒大兵攬着衣著性感的吧女招搖過巿。他說,盧押道附近的一段駱克道,保留得最多老牌酒吧,依稀可見舊迹。「以前會考溫書,溫得累了就來逛。五、六十年代的時候,社會風氣仍十分保守,哪有女士會袒胸露臂?少年人就是喜歡看這些嘛!若是在以前,良家婦女都不敢走過這邊,怕被以為是吧女。」
少年時代的黎則奮來「觀光」,作為年輕女子,今天胡麗賢走在灣仔街頭,則有不同的感受。她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華人,打扮入時,在酒吧做研究時,不時被誤認是吧女。「所以我只會去單純喝酒聊天的英式酒吧,去其他酒吧都有朋友陪着。不過,去英式酒吧的人不會只去英式酒吧,人是流動的,所以我的受訪者有不同層面。」
水兵樂園 帶動灣仔經濟
五十年代,香港經濟尚未起飛,本地居民連上茶樓也是奢侈,以軒尼詩道為界,婦孺固然不會走過,連男子也因瓜田李下退避三舍,灣仔的繁華,來自過客。
一九五五年打到一九七五年的越戰,帶來大群英美水兵,分域碼頭每隔一兩天都有軍艦停泊。「這裏像美國的殖民地,連晚上巡邏的都是美國水兵。」他們撐起灣仔的經濟,帶來了酒吧、一天起貨的洋服裁縫店、找換店、按摩、賣fish and chips的小食店、紋身店,還有隱身在樓上的妓寨。「以前附近的唐樓有不少妓寨,都是綠色窗框的。後來經濟發展,中環的商業區延伸至灣仔,政府才用手段限制了灣仔的紅燈區。」
六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招呼本地豪客的大型夜總會如杜老誌出現。到八十年代,日本成為經濟強國,又有了日式夜總會。黎則奮說,就算是姿色一般的舞小姐,若在杜老誌勤力工作一年,不難買到千呎太古城單位,若是姿色中上,上班不到一星期便會被富豪包養,「一層八百呎的樓和一架3.25 BMW是最低消費」。
杜老誌早已結業,灣仔不少酒吧已易手,像San Fransico、Club King還保留當年模樣,Joe Bananas已重新裝修,只有盧押道附近最接近當年風貌。胡麗賢說,灣仔現在的酒吧分四種,「英式的酒吧,來的人都是旨在跟朋友喝酒聊天,放鬆心情;門口有簾的,好少本地西人會去,都是遊客看跳舞多,有許多菲律賓、泰國女子工作。還有許多女子吧(girly bars),那裏女子會叫你請她喝酒,八十元一杯酒,每杯她們都會分到三十元回佣,而在地底的Disco是跳舞的,是找性伴侶的地方」。黎說,駱克道附近現在還有不少時鐘酒店,是性交易的地方。
酒吧男女 今昔地位不同
現在來的同是過客,只是由水兵變成駐港工作的外國人,吧女也由本地「蘇絲黃」,變為菲律賓、印尼女子。像是不幸被虐殺的兩名死者,一人是持旅遊簽證在酒吧工作,另一人則原本來當家傭,被辭退後留港掙錢養家,不少灣仔的吧女也有相同背景。
男——到酒吧找歸屬感
胡麗賢今天看到的灣仔,已跟五十年代大不相同。外國男性在灣仔酒吧的地位已不及以前般高,比起尋找性伴,他們更想要的是歸屬感。過去一年,她在不同酒吧跟酒客和吧女聊過天。「很多人覺得西人去買性好有權力(powerful),其實不是這麼非黑即白。來這裏的多是來自英、美、歐洲的白人男性,三四十歲,來港工作數年,也有六七十歲,在這裏喝了二十年酒的。他們首要大多不是為了找性伴,而是想放鬆。」的確有不少酒客會資助吧女,但更像是朋友間的幫忙:「他們不少收入不錯,見她們來港當家傭打工每月只有四千元,也會在財政上幫忙。有少數女子會騙財,我知道有人甚至被騙去物業。」
酒客有精英也有露宿者
不同於「高等白人」的刻板印象,這裏的酒客收入差距很大,有商界精英,也有人借貸度日,睡在麥當奴。「但他仍會來跟同鄉聊天,同鄉也會請他喝酒。在這裏最少有人跟你聊天,他們最想在這裏識到朋友,找到家的感覺(sense of family),若有機會找到性伴也不錯,但這不是首要。其實很多男人想找長期伴侶,不少跟這裏的女子結婚,搬到泰國或印尼生活。」
異鄉人的寂寞,哪個年代都一樣。黎則奮記得,中四那年在海邊碼頭遇到一個水兵,獨自坐在海堤,一臉落寞。「我問他為什麼不跟朋友去玩,他說自己是孤兒,明天離開香港又要上戰場,感到生命無常。最後我跟着他,第一次去逛酒吧。」
當年也有不少水兵及在港洋人娶吧女為妻,「因為階級問題,也有些本地外國人娶不到外國女子,華人社會這麼保守,正經人家的女仔也不會鍾意他們,所以也有不少外國人娶了吧女」。嫁人是不少「蘇絲黃」從良的寄望,他就為其中一人寫過情書。當年黎的弟弟在已結業的Top Gear酒吧當會計,找他幫一名叫海倫的吧女寫信。她的情人是黑人水兵,希望她在他退伍後到美國和他結婚。海倫不懂英語,黎為她讀、寫過幾封信後便沒有聯絡,「但願這段異國情緣可以喜劇收場」。
女——從被迫到自主
黎說,五十年代的灣仔吧女,不少是因家貧被迫下海,「像以前的蜑家人,生了幾個孩子,十八無醜婦,養不起便賣到妓寨,也有的是上一代做龜婆,女兒耳濡目染也做了這一行」。對比以前,現在流連灣仔的異國女子在經濟上、情感上獨立得多。胡麗賢說:「就算是在這裏工作的女子,自主性也比以前大,當然她們許多是來掙錢,但也有許多人真心想找男友。」「外傭都有性需要,都要找男人。特別是後生的,苦悶便來這裏玩,解決性慾、尋找慰藉,所以這裏星期六晚特別多人。」黎則奮說。我等「港女」可以去「蒲吧」,來工作當家傭的異國女子為什麼不能?
胡麗賢笑說,南亞裔女子比「港女」更受外國人青睞,「在西方國家,女權主義盛行,白人男性都喜歡亞洲女子,但香港的女子要求較高,菲律賓、印尼的女子較放得開」。黎則奮則留意到,現在偶爾會有內地女子到酒吧結識外國男人,灣仔也開始有不少專門招待韓國人的樓上酒吧。
後記——都是異鄉人
不過,胡麗賢說,在傳出兩名吧女被虐殺的新聞後,灣仔的熱鬧褪色不少。「聽朋友講,案發後兩星期生意跌了許多,男男女女都人心惶惶,有住了二十年的外國人說有女子吧結業,現在好了一點,但酒吧朋友都說不復從前。」
這晚天氣清涼,走在灣仔街頭,我與短裙款擺的她們擦身而過。酒客跟吧女的關係混雜金錢、感情、情慾,而來消遣的也未必只為尋找恩客,在「神女」的刻板印象下,也許我們都忘了,這群年輕女子也有她們的情慾自主,而她們跟半世紀前的美國水兵一樣,也是寂寞的異鄉人。
文﹕黃熙麗
圖﹕黃熙麗、劉焌陶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酒吧的霓虹燈亮起,穿着短裙、紅唇豔妝的南亞裔女子踩着高跟鞋,三三兩兩在街上展示玲瓏曲線,偶有白人男子經過,就輕拋媚眼。
妖嬈的異國女子、端着酒在行人路聊天的外國人、掛着天鵝絨門簾的神秘舞廳,組成一道流動的異色風景。
這裏是香港現存歷史最久的紅燈區,最近爆出兩名吧女被虐殺的新聞,案件剛審畢,任職銀行高層的英國籍兇手被判終身監禁,為灣仔的燈紅酒綠添上一抹陰影。
不過,人類學家胡麗賢說,比起電影《蘇絲黃的世界》裏的五十年代,白人男性在灣仔酒吧的地位已今非昔比。
在美國出生的胡麗賢是九十後,最近花了一年,訪問了這裏的不同酒客、吧女,研究兩者的關係。
這晚,我們坐在內街酒吧的露天高椅,聽這位「九十後」外國女子與「五十後」灣仔原居民黎則奮,細說這片夜色的前世今生。
灣仔紅燈區 良家婦女止步
步出灣仔港鐵站C出口,往左拐,向金鐘走,風景與另一邊的駱克道截然不同。由柯布連道到分域街的一段駱克道和謝菲道酒吧林立,其實以前的紅燈區範圍更大。在灣仔出生、長大的黎則奮少年時常來這邊「散步」,看醉酒大兵攬着衣著性感的吧女招搖過巿。他說,盧押道附近的一段駱克道,保留得最多老牌酒吧,依稀可見舊迹。「以前會考溫書,溫得累了就來逛。五、六十年代的時候,社會風氣仍十分保守,哪有女士會袒胸露臂?少年人就是喜歡看這些嘛!若是在以前,良家婦女都不敢走過這邊,怕被以為是吧女。」
少年時代的黎則奮來「觀光」,作為年輕女子,今天胡麗賢走在灣仔街頭,則有不同的感受。她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華人,打扮入時,在酒吧做研究時,不時被誤認是吧女。「所以我只會去單純喝酒聊天的英式酒吧,去其他酒吧都有朋友陪着。不過,去英式酒吧的人不會只去英式酒吧,人是流動的,所以我的受訪者有不同層面。」
水兵樂園 帶動灣仔經濟
五十年代,香港經濟尚未起飛,本地居民連上茶樓也是奢侈,以軒尼詩道為界,婦孺固然不會走過,連男子也因瓜田李下退避三舍,灣仔的繁華,來自過客。
一九五五年打到一九七五年的越戰,帶來大群英美水兵,分域碼頭每隔一兩天都有軍艦停泊。「這裏像美國的殖民地,連晚上巡邏的都是美國水兵。」他們撐起灣仔的經濟,帶來了酒吧、一天起貨的洋服裁縫店、找換店、按摩、賣fish and chips的小食店、紋身店,還有隱身在樓上的妓寨。「以前附近的唐樓有不少妓寨,都是綠色窗框的。後來經濟發展,中環的商業區延伸至灣仔,政府才用手段限制了灣仔的紅燈區。」
六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招呼本地豪客的大型夜總會如杜老誌出現。到八十年代,日本成為經濟強國,又有了日式夜總會。黎則奮說,就算是姿色一般的舞小姐,若在杜老誌勤力工作一年,不難買到千呎太古城單位,若是姿色中上,上班不到一星期便會被富豪包養,「一層八百呎的樓和一架3.25 BMW是最低消費」。
杜老誌早已結業,灣仔不少酒吧已易手,像San Fransico、Club King還保留當年模樣,Joe Bananas已重新裝修,只有盧押道附近最接近當年風貌。胡麗賢說,灣仔現在的酒吧分四種,「英式的酒吧,來的人都是旨在跟朋友喝酒聊天,放鬆心情;門口有簾的,好少本地西人會去,都是遊客看跳舞多,有許多菲律賓、泰國女子工作。還有許多女子吧(girly bars),那裏女子會叫你請她喝酒,八十元一杯酒,每杯她們都會分到三十元回佣,而在地底的Disco是跳舞的,是找性伴侶的地方」。黎說,駱克道附近現在還有不少時鐘酒店,是性交易的地方。
酒吧男女 今昔地位不同
現在來的同是過客,只是由水兵變成駐港工作的外國人,吧女也由本地「蘇絲黃」,變為菲律賓、印尼女子。像是不幸被虐殺的兩名死者,一人是持旅遊簽證在酒吧工作,另一人則原本來當家傭,被辭退後留港掙錢養家,不少灣仔的吧女也有相同背景。
男——到酒吧找歸屬感
胡麗賢今天看到的灣仔,已跟五十年代大不相同。外國男性在灣仔酒吧的地位已不及以前般高,比起尋找性伴,他們更想要的是歸屬感。過去一年,她在不同酒吧跟酒客和吧女聊過天。「很多人覺得西人去買性好有權力(powerful),其實不是這麼非黑即白。來這裏的多是來自英、美、歐洲的白人男性,三四十歲,來港工作數年,也有六七十歲,在這裏喝了二十年酒的。他們首要大多不是為了找性伴,而是想放鬆。」的確有不少酒客會資助吧女,但更像是朋友間的幫忙:「他們不少收入不錯,見她們來港當家傭打工每月只有四千元,也會在財政上幫忙。有少數女子會騙財,我知道有人甚至被騙去物業。」
酒客有精英也有露宿者
不同於「高等白人」的刻板印象,這裏的酒客收入差距很大,有商界精英,也有人借貸度日,睡在麥當奴。「但他仍會來跟同鄉聊天,同鄉也會請他喝酒。在這裏最少有人跟你聊天,他們最想在這裏識到朋友,找到家的感覺(sense of family),若有機會找到性伴也不錯,但這不是首要。其實很多男人想找長期伴侶,不少跟這裏的女子結婚,搬到泰國或印尼生活。」
異鄉人的寂寞,哪個年代都一樣。黎則奮記得,中四那年在海邊碼頭遇到一個水兵,獨自坐在海堤,一臉落寞。「我問他為什麼不跟朋友去玩,他說自己是孤兒,明天離開香港又要上戰場,感到生命無常。最後我跟着他,第一次去逛酒吧。」
當年也有不少水兵及在港洋人娶吧女為妻,「因為階級問題,也有些本地外國人娶不到外國女子,華人社會這麼保守,正經人家的女仔也不會鍾意他們,所以也有不少外國人娶了吧女」。嫁人是不少「蘇絲黃」從良的寄望,他就為其中一人寫過情書。當年黎的弟弟在已結業的Top Gear酒吧當會計,找他幫一名叫海倫的吧女寫信。她的情人是黑人水兵,希望她在他退伍後到美國和他結婚。海倫不懂英語,黎為她讀、寫過幾封信後便沒有聯絡,「但願這段異國情緣可以喜劇收場」。
女——從被迫到自主
黎說,五十年代的灣仔吧女,不少是因家貧被迫下海,「像以前的蜑家人,生了幾個孩子,十八無醜婦,養不起便賣到妓寨,也有的是上一代做龜婆,女兒耳濡目染也做了這一行」。對比以前,現在流連灣仔的異國女子在經濟上、情感上獨立得多。胡麗賢說:「就算是在這裏工作的女子,自主性也比以前大,當然她們許多是來掙錢,但也有許多人真心想找男友。」「外傭都有性需要,都要找男人。特別是後生的,苦悶便來這裏玩,解決性慾、尋找慰藉,所以這裏星期六晚特別多人。」黎則奮說。我等「港女」可以去「蒲吧」,來工作當家傭的異國女子為什麼不能?
胡麗賢笑說,南亞裔女子比「港女」更受外國人青睞,「在西方國家,女權主義盛行,白人男性都喜歡亞洲女子,但香港的女子要求較高,菲律賓、印尼的女子較放得開」。黎則奮則留意到,現在偶爾會有內地女子到酒吧結識外國男人,灣仔也開始有不少專門招待韓國人的樓上酒吧。
後記——都是異鄉人
不過,胡麗賢說,在傳出兩名吧女被虐殺的新聞後,灣仔的熱鬧褪色不少。「聽朋友講,案發後兩星期生意跌了許多,男男女女都人心惶惶,有住了二十年的外國人說有女子吧結業,現在好了一點,但酒吧朋友都說不復從前。」
這晚天氣清涼,走在灣仔街頭,我與短裙款擺的她們擦身而過。酒客跟吧女的關係混雜金錢、感情、情慾,而來消遣的也未必只為尋找恩客,在「神女」的刻板印象下,也許我們都忘了,這群年輕女子也有她們的情慾自主,而她們跟半世紀前的美國水兵一樣,也是寂寞的異鄉人。
文﹕黃熙麗
圖﹕黃熙麗、劉焌陶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