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現時全球每8秒便有一人感染愛滋病,科學界過去30年積極研發病毒疫苗,而最先發現愛滋病毒、200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Francoise Barré-Sinoussi )昨趁訪港期間,到港大與20名高中學生分享多年科研經驗。巴爾─西諾西憶起當初要冒感染風險,在設備簡陋的實驗室研究病毒,勉勵學生對醫學和科研要有熱情亦要有決心。明報記者 鄭穎瑩
「當年為了科研,我竟在結婚當日忘了露面,幸好丈夫致電提醒。」63歲的巴爾─西諾西向學生笑言,科學家全情投入工作時,連家人也要「靠邊站」,直言﹕「人活着不應只為自己」。
當年實驗室簡陋 冒生命危險研究
巴爾─西諾西憑着信念,在80年代與科研人員在設備簡陋的實驗室,冒着生命危險,發現引致愛滋病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憑對抗愛滋病的貢獻,讓她於08年獲得諾貝爾獎。她坦言﹕「當年不少醫生、牙醫對愛滋病人非常抗拒,甚至不肯診治病人,但我們也要繼續。」
去信教宗宣傳接納避孕套
提起過去15年,她一直在柬埔寨和越南等發展中國家研究及宣傳預防愛滋病,但遇到不少困難,她說﹕「比起以前,現在不少國家政客已不難接觸和對話,但要他們接納意見,就要花上無窮精力與耐性」。她舉例,去年曾去信教宗本篤十六世,指出安全套有效預防愛滋病,也是最近才獲教宗開始接納意見。
巴爾─西諾西昨與一眾本地「90後」學生對談,她認為,現今科技比起20多年前已大幅改良,亦有不少延緩愛滋病措施,但她提醒學生,切忌被科技限制自己思想,「不應想科技可怎樣解決你的問題,而是要從根本知識開始思索」。
勉勵學生 不要被科技限制思想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愛滋病研究所所長陳志偉表示,內地現時的愛滋病感染率僅次於非洲,坦言內地和本港均需更多如巴爾─西諾西般有熱誠的科研人員,並表示肯定會再邀請教授來港,雙方未來會透過電郵繼續保持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