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社會福利署今年獲1.3億撥款在全港18區開展24間精神病綜合服務中心,10月開始運作,但僅天水圍區中心低調紮根社區獲永久會址,其餘23間中心迄今只能借用地方暫時運作。其中屯門及東涌的永久會址已遇區內強烈反響,東涌更要跨區服務。兩區均有區議員表示,居民對精神病的誤解成為中心「落戶」阻力,無法達到「傷健共融」原意。
明報記者 曾愛盈
居民誤解 落戶阻力大
曾發生不少家庭血案的東涌逸東,由新生會負責提供區內精神病綜合服務中心,目前仍未找到永久會址,機構唯有安排精神病康復者跨區到深水埗南昌的新生會大樓接受服務,再由職員穿梭兩區提供服務。
精神病綜合服務中心並不是傳統的精神病康復中心,是為精神病人、病人家屬及社區精神受困的居民提供服務的「一站式」中心(見表)。負責7間中心的新生精神康復會,其執行委員會主席張妙清強調,社區設立「方便就腳」的綜合服務中心,對整體社區也有好處,「一般人多少都覺生活有壓力,無論是自己或家屬向中心求助,都可趁問題未惡化就處理」。
東涌民主黨區議員郭平坦言,不時接獲居民「家嘈屋閉」的求助,感嘆區內需求殷切:「區議員不是處理精神壓力的專業人士,就算擺平糾紛,也無法幫忙求助者。」他知道政府屬意在逸東邨祿逸樓地下設立中心,惟居民反對致計劃擱置,「覺得好失望,希望社署不要放棄」。
屯門區目前有兩間綜合服務中心,分別由新生會及聖公會負責,「暫居」於良景和友愛的社區中心。屯門民主黨議員程惠虹表示,區議會全力支持計劃,一直積極為中心找永久「落戶」。
該區民建聯議員梁健民坦言,政府有意以湖景邨湖翠樓地下作會址,無奈居民強烈反對,「起初以為是普通服務,居民傾向贊成,後來諮詢時才知要照顧曾入院的重症精神病患,立即有很大反應。」其辦事處收集到的2000份問卷調查中有九成反對,他認為政府不能「夾硬」要求居民接納,只能加強教育。
社署:積極物色會址
社署發言人表示,目前除天水圍外,5間精神病康復者訓練及活動中心已用作綜合社區中心,合作機構亦善用轄下場所。社署稱正積極物色地方落實每間中心的永久會址。
唯一一間獲永久會址的天水圍安泰軒,今年3月運作以來已為334名區內居民提供服務,而自行求助的街坊個案亦有逾50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