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近日有急症室醫生在社交媒體貼文,談到一些市民因為見到來電號碼是「3」字頭,誤將醫院來電當成是詐騙或推銷廣告電話,有市民試過17次拒絕接聽醫院來電,結果遲遲才知悉家人遇上嚴重車禍需做緊急手術。有關帖文惹來巨大迴響,反映滋擾電話猖獗程度,令不少市民不勝其煩,甚至「斬腳趾避沙蟲」一律拒絕接聽,導致錯過重要電話。政府有責任堵塞現存監管漏洞,加緊打擊電話滋擾,不容拖拖拉拉。
電話騙案雖見減少
促銷電話規管不足
電話騙案與促銷滋擾層出不窮,很多市民對來歷不明「3」字頭電話充滿戒心,卻不知道伊利沙伯醫院、威爾斯醫院及明愛醫院的電話號碼均為「3」字頭。對於有傷者家屬「17次拒聽來電」,不少醫護人員都有深切體會和共鳴,例如有人留言提到,以醫院病房電話聯絡病人家屬,卻被誤當詐騙電話;有護士也慨嘆,即使通話一開始便表明身分,接聽者仍是將信將疑。凡此種種,均突顯了電話詐騙和滋擾氾濫,已影響市民的日常生活習慣,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保障市民免受電話滋擾或詐騙所害,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今次分享故事的急症室醫生亦提到,希望政府能加強監管推銷電話、嚴懲電話詐騙的歹徒,「令電話可以返璞歸真」,回復本來聯繫人與人的功能,避免重要信息傳遞出現不必要的延宕。
2015年,本港電話騙案共有2880宗,較之前一年上升三成,涉款超過3億元。隨着警方加強打擊,以及不斷向市民講解騙徒行騙手法,過去一年電話騙案顯著減少,降至1138宗,雖然涉案金額仍超過2億元,然而警方的努力總算取得了一定成果。反觀政府在處理電話滋擾方面的表現,卻令人相當失望。2007年底,《非應邀電子訊息條例》生效,市民可以加入政府的《拒收訊息登記冊》,拒絕接聽事先錄音的促銷廣告電話,惟有關法例未將真人致電的推銷電話納入規管範圍,形成一大漏洞。去年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發表調查報告,顯示42家受訪公司每天合共打出約21萬個人對人促銷電話,一年累計就是7000多萬個,氾濫程度令人震驚。消委會指出,很多企業為求降低成本,將這些電話營銷業務外判給第三方公司,然而對它們具體如何操作,卻缺乏監管,受害的當然是普羅市民。
商經局調查訪問了約千名市民,發現96%受訪者認為這類促銷電話造成滋擾或不便,有35%受訪者更表示一周內接到6個或以上促銷電話。當局明明了解市民的想法,可是卻遲遲未有堵塞漏洞。去年4月商經局表示,政府2016年會就人對人促銷電話規管作公眾諮詢,可是一直只聞樓梯響,直至今年初,商經局表示今年才會展開諮詢,延遲足足1年,拖拖拉拉的表現令人無法接受。《拒收訊息登記冊》由商經局轄下的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管理,3年前時任私隱專員蔣任宏曾建議在《非應邀電子訊息條例》加入「人對人直銷電話登記冊」,交由通訊辦一併管理,可是商經局反應未見積極,反而建議在私隱條例下,設立相關的《拒收訊息登記冊》,惹來推卸責任的批評,令人質疑商經局對規管真人促銷電話有欠積極和決心。
規管諮詢延誤一年
商經局惹卸責質疑
過去商經局不止一次聲稱,對真人促銷電話監管持開放態度,惟有關做法可能會影響數以萬計進行合法推銷活動人士的生計,况且很多企業依賴電子通訊作為市場推廣工具,若要加強規管,必須在市民利益、就業問題及中小企營商環境之間求取平衡,然而根據去年商經局的調查,目前香港從事電話促銷工作的只有7000名僱員,當局大可一邊盡快立法,一邊協助部分飯碗受影響的僱員轉型。商經局調查指出,有兩成公司聲稱立法後銷售量會下跌,也有言過其實之嫌。現實是很多市民對真人促銷電話早已不勝其煩,最新調查顯示,受訪市民認為能夠從促銷電話得到「好處」的,下降至只有4%。業界若要反對規管真人促銷電話,還需拿出更多實質數據說服公眾。
人對人促銷電話滋擾市民多年,政府必須盡快加強規管。有業界人士稱,部分真人促銷電話是從香港境外打入,就算收緊法例,投訴情况亦不會大幅改善,只會影響客戶接收正常資訊,云云。規管香港境外來電促銷,難度也許較大,然而不代表應當就此放棄;電話滋擾不易杜絕,也不代表當局應當擱置修例加強打擊。今時今日社交媒體發展蓬勃,網絡資訊發達,商戶接觸潛在客戶的手法應當追上時代,避免採取「趕客」的做法;商經局的角色,除了推廣商業發展,亦有責任妥善規管企業行為,以免市民受到滋擾。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電話騙案雖見減少
促銷電話規管不足
電話騙案與促銷滋擾層出不窮,很多市民對來歷不明「3」字頭電話充滿戒心,卻不知道伊利沙伯醫院、威爾斯醫院及明愛醫院的電話號碼均為「3」字頭。對於有傷者家屬「17次拒聽來電」,不少醫護人員都有深切體會和共鳴,例如有人留言提到,以醫院病房電話聯絡病人家屬,卻被誤當詐騙電話;有護士也慨嘆,即使通話一開始便表明身分,接聽者仍是將信將疑。凡此種種,均突顯了電話詐騙和滋擾氾濫,已影響市民的日常生活習慣,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保障市民免受電話滋擾或詐騙所害,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今次分享故事的急症室醫生亦提到,希望政府能加強監管推銷電話、嚴懲電話詐騙的歹徒,「令電話可以返璞歸真」,回復本來聯繫人與人的功能,避免重要信息傳遞出現不必要的延宕。
2015年,本港電話騙案共有2880宗,較之前一年上升三成,涉款超過3億元。隨着警方加強打擊,以及不斷向市民講解騙徒行騙手法,過去一年電話騙案顯著減少,降至1138宗,雖然涉案金額仍超過2億元,然而警方的努力總算取得了一定成果。反觀政府在處理電話滋擾方面的表現,卻令人相當失望。2007年底,《非應邀電子訊息條例》生效,市民可以加入政府的《拒收訊息登記冊》,拒絕接聽事先錄音的促銷廣告電話,惟有關法例未將真人致電的推銷電話納入規管範圍,形成一大漏洞。去年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發表調查報告,顯示42家受訪公司每天合共打出約21萬個人對人促銷電話,一年累計就是7000多萬個,氾濫程度令人震驚。消委會指出,很多企業為求降低成本,將這些電話營銷業務外判給第三方公司,然而對它們具體如何操作,卻缺乏監管,受害的當然是普羅市民。
商經局調查訪問了約千名市民,發現96%受訪者認為這類促銷電話造成滋擾或不便,有35%受訪者更表示一周內接到6個或以上促銷電話。當局明明了解市民的想法,可是卻遲遲未有堵塞漏洞。去年4月商經局表示,政府2016年會就人對人促銷電話規管作公眾諮詢,可是一直只聞樓梯響,直至今年初,商經局表示今年才會展開諮詢,延遲足足1年,拖拖拉拉的表現令人無法接受。《拒收訊息登記冊》由商經局轄下的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管理,3年前時任私隱專員蔣任宏曾建議在《非應邀電子訊息條例》加入「人對人直銷電話登記冊」,交由通訊辦一併管理,可是商經局反應未見積極,反而建議在私隱條例下,設立相關的《拒收訊息登記冊》,惹來推卸責任的批評,令人質疑商經局對規管真人促銷電話有欠積極和決心。
規管諮詢延誤一年
商經局惹卸責質疑
過去商經局不止一次聲稱,對真人促銷電話監管持開放態度,惟有關做法可能會影響數以萬計進行合法推銷活動人士的生計,况且很多企業依賴電子通訊作為市場推廣工具,若要加強規管,必須在市民利益、就業問題及中小企營商環境之間求取平衡,然而根據去年商經局的調查,目前香港從事電話促銷工作的只有7000名僱員,當局大可一邊盡快立法,一邊協助部分飯碗受影響的僱員轉型。商經局調查指出,有兩成公司聲稱立法後銷售量會下跌,也有言過其實之嫌。現實是很多市民對真人促銷電話早已不勝其煩,最新調查顯示,受訪市民認為能夠從促銷電話得到「好處」的,下降至只有4%。業界若要反對規管真人促銷電話,還需拿出更多實質數據說服公眾。
人對人促銷電話滋擾市民多年,政府必須盡快加強規管。有業界人士稱,部分真人促銷電話是從香港境外打入,就算收緊法例,投訴情况亦不會大幅改善,只會影響客戶接收正常資訊,云云。規管香港境外來電促銷,難度也許較大,然而不代表應當就此放棄;電話滋擾不易杜絕,也不代表當局應當擱置修例加強打擊。今時今日社交媒體發展蓬勃,網絡資訊發達,商戶接觸潛在客戶的手法應當追上時代,避免採取「趕客」的做法;商經局的角色,除了推廣商業發展,亦有責任妥善規管企業行為,以免市民受到滋擾。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