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登上《福布斯》2010年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首位, 顯示了中國在國際舞台的重要角色,掌握的話語權愈來愈大。話語權就是說話的資格及權力,通常跟爭取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地位和權益有關,話語權愈大,就愈有議價力。中國現在有多大話語權?
★政治:話語權增 美感威脅
在國際組織中,中國一直有重要地位。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聯合國不承認共產黨政權代表中國。直至1971年,聯合國終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並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中國至今仍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擁有1票否決權,即是即使決議獲大部分成員國支持,常任理事國仍可以否決。
2010年1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印度,宣布支持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印度有輿論認為中國是印度「入常」的最大阻力,評論認為美國此舉是想牽制中國,無疑反映了中國話語權增加,其他強國感到威脅。
★經濟:美屢施壓 華拒讓步
中國經濟發展強勁,在國際的話語權也愈來愈大。在2010年11月的G20峰會,雲集世界財金領袖,各國在貿易問題上爭持不下。香港教育學院文理學院副教授沈旭暉說﹕「G20峰會前,西方外交界流傳這樣一個說法﹕其實這只是『G2+0』會議,只有美國和中國說了算。」結果是,無論在匯率問題、熱錢流入、貿易不平衡問題上,中國和一眾新興國家抵住了美國的壓力。美國多番逼中國在匯率及貿易問題上讓步,卻不成功。
另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改革投票權後,中國投票權可望由現時的3.65%增至6.19%,足見中國在IMF的話語權增加。
★文化:發展傳媒 抗衡歐美
2009年,中國網絡電視台(CNTV)正式開播,設多語種頻道,將覆蓋近百個國家及地區。有評論認為此舉反映中國有意擴大網絡世界話語權。從2009年起,中國投入450億元人民幣,加強新華社、中央電視台及《人民日報》等中央媒體的實力。新華社從2009年3月起開始營運中文電視,7月開通英語電視,9月開通手機電視等。2009年,國務院又通過《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希望中國成立非政府背景的大型娛樂、新聞及文化企業,在歐美主導的傳媒世界中,爭一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