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航空服務與飛機維修在全球享負盛名,惟一度帶動香港經濟的本地工業,卻一直未能打入對技術與質量要求嚴格的飛機零部件市場。至近年,本地航空公司面對油價高企帶來的成本上升,急需價廉物美的飛機座椅應付每年損耗,生產力促進局看準商機,助本地廠家研發出較傳統飛機椅輕四成的碳纖維飛機椅,現正進行多項測試,獲通過後最快明年投產。
生產力促進局總經理李利民指出,本地工業要打入航空界,只有從零部件着手,惟飛機的安全要求極高,要打入市場需通過高規格技術與質量要求。
生產局申1000萬伙6廠研發
該局與本地航空公司接觸後,得悉飛機椅一般只有5至7年壽命,以全港200架註冊飛機為例,每年需7000至10,000張椅替換,航空公司面對油價高企,深盼有第三方公司能取代原廠,提供較便宜的飛機椅,以抵消部分油價帶來的成本增加。生產局遂於去年申請1000萬元創新科技基金,牽頭6間本地塑膠、五金、電子業製造商進一步提供140萬元資金,組成聯盟公司研發港產飛機椅。
生產局獲本地航空公司提供原廠椅後進行逆向工程,即把它拆散為800個部件後逐件研究複製,日前已成功組裝原型並正作燃燒測試,明年初將安排第二代付運外國作靜態負載和動態撞擊測試,以期通過民航處的設計和生產認證,預期2011年尾把技術轉移至本地廠商投產。
便宜兩成 料明年尾投產
李利民強調,座椅並非「一味靠抄」,要計及機械力學,而椅布、塑膠件等亦為港產,另外亦迎合潮流轉用碳纖椅背,較傳統鋁合金輕約四成。
多間本地航空公司對座椅深感興趣,期望價格可較原廠便宜至少兩成,李利民對此充滿信心,期望將來可打入內地與東南亞市場。
民航處發言人稱,得悉生產局正研發飛機座椅,雙方已就此初步了解,重申所有應用在本港註冊飛機的零部件,必須符合處方「適航審定要求」,獲許可的設計及生產機構要達到管理系統、人才、設計、生產能力和質量保證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