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健康
詳情#
【明報專訊】長期服消炎止痛藥的市民,要留意出血風險。一項研究發現,傳統消炎止痛藥(tNSAIDs)或傷害消化系統,即使服胃藥,出現併發症風險仍有3.8%,大部分是小腸出血,徵狀包括貧血、頭暈、大便呈黑色、血壓下降等(見表)。有醫生提醒長期服用這些止痛藥的患者留意身體,每3個月檢查身體血紅素。
長期服用者宜每3月檢查
81歲的王女士20年前撞傷右腳關節,多年來持續疼痛,長期服消炎止痛藥,「但有時痛得不得了,自己去藥房買藥,一痛就食」。她更同時服3種止痛藥,及後發現大便呈黑色,多次出現腸胃潰瘍及出血,最嚴重更在家吐血昏迷,送入急症室發現胃潰瘍傷口已達五處之多。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講座教授陳家亮表示,單因服用止痛藥導致出血而入院,威院每年有500宗,估計全港約有3500宗。
陳教授最近在國際醫學期刊《刺針》(Lancet)發表一項研究,由全球32個國家共4484名關節炎患者參與。他引述6個月研究結果指出,服消炎止痛藥的病人,雖同時服胃藥,但仍有3.8%消化系統出現併發症風險,大部分是小腸出血。這些藥包括醫管局常用止痛藥如Naproxen和Ibuprofen等。而改用另一種藥物COX-2抑制劑(NSAIDs),則能把併發症風險減少至0.9%。
陳家亮坦言,是項研究獲藥廠資助,但研究過程獨立。然而,由於研究期僅6個月,不排除長期服用COX-2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心臟病等高危人士要請教醫生才可服用。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