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科技發明無疑促進溝通和傳播,我們很難想像沒有了電視、電話、電腦和互聯網的生活,但這些科技發明又是否改變了人類溝通、討論和思考問題的內容和方式?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一個故事﹕發明數字、幾何學和文字的神,一天和埃及法老碰面,神表現得非常得意,聲稱文字可增加智慧和改善記憶,但法老卻不以為然,並說﹕「識字的人可能不再利用記憶,成為健忘的人,他們會依賴文字,用外在的符號幫助回憶,而不再依靠內在的天賦,你發明的只會幫助回憶而非促進記憶。至於智慧,你的弟子可能會虛有其名,他們接受的是大量的資訊,而不是老師的真傳。結果,人們認為他們知識廣博,然而他們多半無知。由於自負張狂,他們實際上是社會的負擔。」
媒介形式決定內容
跟發明文字一樣,每種技術發明,都有它內在偏向,技術並不中立。「媒介就是信息」,有自己的議程,用通俗的說話便是「形式決定了內容」。美國學者波玆曼(Neil Postman)分析電視媒介時指出,電視固然可以只作為文字的顯示屏,或像收音機一樣單是發聲,但電視廣播通常同時是聲和影的媒介,電視上每一鏡頭平均時間只是數秒,我們的眼睛和耳朵根本沒有休息的機會,觀眾難以有足夠的時間認真思考,慢慢地電視的悅目媒介效果將電視節目規限為產生情感滿足的娛樂。
電視不容深入思考
同學可能會反問,電視不也提供新聞、專題紀錄片,甚至教育電視嗎?但是,電視在作為媒介的過程中,悄悄地地改變了原來新聞、專題和教育的內容。例如,電視新聞為了在短促時間裏包羅萬象,內容總是變得浮光掠影,節目在你還沒有弄清楚前一則新聞的內容時,已轉到下一則。觀眾評價電視新聞的好壞,重點可能也放在影像是否吸引和獨家。同樣地,電視的討論節目經常是熱鬧一番後,由於時間關係中途結束。節目主持人提醒出席嘉賓發言時間有限,必須盡量精簡,結果是人人各自表述而非對話,沒有論點和反駁、沒有依據的假設、沒有解釋、沒有闡述、沒有定義……平均只有數秒的電視鏡頭,嘉賓幾乎並不容許說「讓我先想一想……」一類拖慢節奏的話,或許正暴露了電視作為通訊媒介的思考過程和特質。
在課堂裏,口述報告多半借助簡報軟件(如PowerPoint),由於工具的設計形式,「好」的簡報被誤以為都是以列點表述,配合醒目的美術設計,甚或輔以動畫,但在準備這樣的簡報過程中,同學到底花了多少時間在美工上?多少在思考上?又是否遇到過重要的內容因為難以列點表達而放棄?
科技是否反客為主?
當全班同學的作業內容都大同小異,老師不必懷疑是同學互相抄襲,可能只是大家同樣採用Google、Yahoo知識或維基百科網幫助,不知不覺間被搜尋引擎帶領了思考,內容難免千篇一律。
任何科技發明都是雙刃劍,到底電話、電腦、互聯網、搜尋引擎、簡報軟件等資訊科技發明,是如何影響人們的思維內容、過程和方式?是讓人變得更聰明還是更愚蠢?我們應該反問科技和工具是否有時會變得反客為主。
(系列十五之十)
文﹕張偉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