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人人講債息,筆者曾考慮談一談債息,但有關文章早於11月初(請閱11月1、8及22日之文章)已於本報刊登過,現在才談債息,會否「談得太遲」?
承接上星期「印銀紙的美麗誤會」文章,現時坊間仍然不斷討論聯儲局有沒有印銀紙。正確而言,大家手上的「銀紙」應是市面流通的貨幣,而其數量反映在聯儲局資產負債表中「流通貨幣」一欄,但這就是聯儲局在QE所印的「銀紙」?不是!聯儲局在QE中的「作為」是反映在「儲備」一欄中。上周已跟大家說過,聯儲局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向交易商買入債券,並把款項存入交易商在聯儲局開設的「儲備」戶口,這才是聯儲局在QE所印的「銀紙」。
那麼「儲備」跟「流通貨幣」有什麼分別?基本上,他們是同一東西,兩者相加就是「銀根」(Monetary Base)。
QE印的「銀紙」非「流通貨幣」
附圖中可見,自2008年,美國銀根跟流通貨幣的增長是同一方向的,但到了今年9月初,流通貨幣卻與銀根背馳,發生什麼事?是「儲備」作怪。自2008年8月,美國銀行不斷累積額外儲備並曾經以60,000%增長,十分驚人。不過,自今年初起,超額儲備情况紓緩,9月份至今更出現平均約10%收縮,由於其收縮速度快於流通貨幣增長速度,令銀根的增長速度持續減慢,導致背馳出現。
結論是什麼?第一,聯儲局是有「印銀紙」,但這些是真正的「銀紙」,不是為QE而設,亦不是坊間所想的「銀紙」;第二,超額儲備減少,這是良好現象,意味聯儲局未必再需要QE3,但流通貨幣增速上升,伯南克葫蘆裏賣什麼藥?誰曉得!
劉振業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資金部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