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戰前小班 民生教改先鋒長青網文章

2010年12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2月13日 05:59
2010年12月13日 05:59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小班教學、一條龍升學是近年教育界熱話,原來早於1920年代已有學校提倡,不過這些回憶已隨戰亂和歷史變遷而佚失。有見及此,馬會捐款8000萬協助40間戰前成立的舊校參加「記憶校園」計劃,尋找失散的老校友口述校史。屹立九龍城85年的民生書院便覓得逾86歲學長重溫戰前母校辦學片段,明年便可建成網站共諸同好。

馬會捐8000萬 邀40校參加

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06年捐款8000萬元,與康文署合作推行「記憶校園」計劃,已招募40所戰前成立的學校參加,包括聖保羅男女中學、聖士提反書院及真光女書院等。計劃預計在2011年8月設立分享網站,以數碼方式分享學校歷史。

於1926年創校,見證九龍城和啟德發展的民生書院,去年11月參加計劃,邀請多位老校友口述昔日學校故事,重組校史。今年已86歲的老校友徐添福接受訪問時說,他在1926年入讀民生幼稚園,是民生首批學生之一。他說,難忘當年母校班房和住宅共用啟仁道一座樓宇﹕「我住3樓,2樓是民生小學,佘師奶(當年校長佘黃歡蓮)住我家樓下,她和我媽媽說,徐添福4歲了,可以升幼稚園。」

中英兼擅 英軍眷教莎劇

徐添福憶述,民生書院昔日10多人一班,是小班教學。當年不少英軍帶同妻子來港,這群隨夫飄洋過海的洋太太之中不少人會當教師幫補家計,講莎士比亞、教數理,學童自幼與外籍教師相處,徐添福說自己,「細細個便不怕西人」。除了外國人,民生也有不少北京逃難來港的老師在校教普通話,學生於是中英兼擅。

寬減學費 校友感念數十年

民生書院是私校,學費每月數元,當年1元已可買米30斤。徐添福稱,自己幼年喪父,家境困難,學校憐恤,學費只收半價。86歲的徐添福感念至今,曾84至88年任民生書院校監,回饋母校。

書院現任校監黃鉅鴻是1955年至63年的「民生人」。出身九龍城的他,慕名民生書院是區內有名英中,遂於小四轉校,升讀中六那年更獲獎學金赴日本升大學。黃鉅鴻說:「民生學生很友好,同學間無競爭,大家在九龍城居住,又是街坊,無金毛、吸毒的問題。」該校中五學生李菀羚近來一直忙於記錄校史,「最難忘校友的小故事,如學校曾獲校友送贈英式大笨鐘;小賣部老闆也是校友,感覺很親切」。李同學說,「愈來愈喜歡母校」。

明報記者 彭美芳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