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美建交功臣 霍爾布魯克逝世長青網文章

2010年12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2月15日 05:59
2010年12月15日 05:59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被《時代》周刊喻為「華府最受歡迎也最頑強的外交官」的美國外交界元老霍爾布魯克,周一因主動脈撕裂逝世,終年69歲。霍爾布魯克叱咤國際外交舞台半世紀,為中美建交功臣之一,美國總統奧巴馬讚揚他是「美國外交政策的真正巨人」,中國外交部昨對其病逝表示哀悼。

霍爾布魯克(Richard Holbrooke)上周五在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的辦公室參與會議期間突然暈倒,被緊急送往喬治華盛頓大學醫院,醫生發現其主動脈撕裂,為他進行了長21小時的血管修補手術,但未能成功。他周日再接受手術,延至周一不治。

遺言:停止阿富汗戰爭

霍爾布魯克生前擔任美國駐阿富汗及巴基斯坦特使,據稱他被推入手術室時向醫生說的最後一句話是:「你必須停止阿富汗戰爭」。與霍氏關係密切的克林頓夫婦對其辭世表示難過,希拉里稱﹕「今晚,美國失去其中一位最強有力的鬥士,也失去了一位最無私奉獻的公僕。」

霍爾布魯克因促成波黑和平協議而贏得「外交推土機」美譽。他最為人稱道的成就,莫過於一力促成1995年的《代頓協議》,結束長達3年的波黑戰爭,為巴爾幹帶來和平。較少人注意到的是,他是中美建交一大功臣。

未能列席晤鄧小平發脾氣

1977年,年僅36歲的霍爾布魯克獲卡特政府任命為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當年6月,由霍氏牽頭的聯合小組完成第24號《總統參考備忘錄》,判定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的迫切性,建議美國可為美中建交提出交換條件,包括不影響美國與台灣非官方關係等等。他當時更成為美中建交秘密談判的三個渠道之一,曾與時任國務卿萬斯(Cyrus Vance)及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訪華。

卡特政府當年瞞着盟國與中國交涉,霍爾布魯克在2008年中美建交30周年時撰文憶述,他與同僚成功與中方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密集秘密談判,他形容中方的談判風格是「堅守原則,但在細節上具彈性」。中美建交過程最關鍵的談判,由布熱津斯基這一渠道完成。布氏在回憶錄寫道,他1978年訪華與鄧小平會面,霍氏曾為自己未能列席「大發脾氣」,但由於當時是卡特授意進行「小範圍」會議,霍氏也無可奈何。霍爾布魯克當年曾代表萬斯到台北向蔣經國總統說明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進程,因此造成台灣對其的厭惡。

霍爾布魯克有濃厚中國情意結,曾多次以過來人身分對中美關係提出建言,北京政府對其亦相當重視。2000年,他擔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時應邀訪華,獲國家主席江澤民、副總理錢其琛、唐家璇和副外長楊潔篪等接見。他當時被視為國務卿熱門人選,但代表民主黨競逐總統的戈爾敗陣,令這期望落空。

倡中美第四公報加強關係

2002年初,他在《華盛頓郵報》撰寫《對華關係的定位時刻》,指出「美中關係將是下一歷史時期世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處理好美中關係對美國國家利益至關重要」,他當時提議中美簽署第四份聯合公報,以反映冷戰結束、香港回歸及中國加入世貿等新形勢對中美關係的挑戰。他近年另一重要觀點是認為西藏將取代台灣,成為中國對外關係「持久的刺」。

法新社/紐約時報/聯合新聞網/中央社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